饭饭txt文学 - 历史小说 - 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在线阅读 - 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 第248节

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 第248节

    和权欲极盛的属官不同,梁度更带着些许父亲在次子身上刻意培养的平和心态,物资富裕的家庭总让人更加从容,再加上他从未觉着韩盈会挑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威,所以在对待与自己有益处的韩盈时,他是不介意给对方些许帮助的。

    但这次不一样。

    能应对得了这样大灾的人,古时是神农,伏羲、大禹,近时怎么也得是李太守!

    责任往往意味着权力,能担多大的责任,便能拥有多大的权力,长安是有无数人打压她,不给她升官,可这样的打压,在她真能救助这些郡之后,又能有什么用?

    昔日的剧孟身无官职,在无数游侠的拱卫下,连周太尉也要向他寻求支持,倘若韩盈真能向她说的那样,那时能支持她的,何止是游侠,这样的影响力,继续留在郡里,对他来说,压力太大了。

    当然,这条道路并不好走,古往今来,没多少人对付得了这样的大灾,只是,让梁度忍不住从心里颤抖的,是他觉着,面前的韩盈能应对的了!

    这样的人……

    罢了,与之作对是最愚蠢的选择,两人之间又没有深仇大恨,何不给个人情,待来日换取回报?

    这么想着,梁度提点道:

    “你这救灾的法子很好,旁人也学不来,按理说给上去应该能实施,但此事油水丰厚,你又是女子,长安怕有不少人不愿意将此事交于你手,不过你只是县医曹,身份过低,又未曾做过什么大事,不能全权处理此事也算正常,真正让我担忧的,是朝中道儒之争越发明显,你奏书送上去,怕是要成为众矢之的了。”

    嗯?

    远离朝堂,韩盈是很难感受到如今的道统之争究竟有多么激烈,好在她知道一部分历史,不会真的像土著那样,两眼一抹黑,梁度一提醒,韩盈便立刻发觉了问题。

    后世分类出来的诸子百家,诸如儒道法农兵阴阳纵横墨家,其实除了墨家之外,其它都不是后世认知中如秦时明月那般的‘门派’组织,而是单个的学者提出的某种治国理念,这更像是学术、观点之争,所以才会出现荀子教导出来两个代表法家的学生,从门派组织理解上看起来很诡异的现象。

    事实上,任何一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不知道自己代表的是什么家,而韩盈传播出去的医家学说,在如今大众的理解中,其实是指‘一个医者的学术研究’。

    这样的事情在平时并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学术研究很难独立在政治之外,而一但沾染政治,学术也就开始不纯粹起来,尤其是整个国家的道统,也就是意识形态之争上,背后更是涉及着巨大的利益和人员厮杀。

    韩盈突然想起来关于黄河决堤田蚡说的话,之前她还不觉着有什么,现在有梁度提醒,她才猛然发觉不对劲儿,为何是田蚡劝动了汉武帝,又为何是用‘天意’的来劝说的他呢?

    不用多想,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便立刻浮现在了韩盈眼前。

    一个理由能够成立,其背后肯定要有整套的理论系统支持,有足够的利益导向,同时还有足够多的人相信这点。

    天意看似离谱,可同样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整个古代重孝重到父母只要状告儿女忤逆,官府就会毫不犹豫的去杀了儿女,其背后的原因,便是国家拿走了农人的劳作产出,同时又不负责他们的养老,而面对人人都会衰老,又需要农人生养儿女给国家创造新鲜劳动力的情况,国家只能不断的强调父母生养的艰辛,用情感和法律来维持‘孝’的存在。

    所以,天意这个理由能够被汉武帝乃至朝中大臣接受,除了说明黄河堤口实在是堵不上外,恐怕还有儒家占据上风的因素在。

    而董仲舒代表的儒家……

    虽然公羊派的大复仇很不错,但三纲五常以及女主阴,生水灾,男主阳,生旱灾的迷信说法,都是冲着她来的啊!

    梁度的提醒,还真是一点都没错。

    韩盈忍不住皱起来眉头思索。

    朝中的局势没那么简单,首先,汉武帝接受了天人感应,但一点都不认可皇帝失德上天降灾,儒道之争的背后,还是汉武帝和就旧权贵势力的权力争夺,在这方面,如今的汉武帝还没有完全取得胜利,尤其是……他刚刚经历了马邑之谋的失败。

    韩盈的眼睛猛然亮了起来。

    一个刚在国家战略层面做出错误决策,又遭受天灾的皇帝,他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无德?别忘了,这个时候汉武帝还没有儿子出生,而汉朝之前的功臣拥立过汉文帝,七国之乱由在昨日,而汉武帝还拥有那么多的兄弟叔伯在呢!

    不管从利益还是从明面上,汉武帝是需要更好的理由,方案,甚至是好的结果,来将这场天灾带来的政治影响全部化解,转变成让他坐稳皇位的政治资本!

    韩盈脑中闪过了更多的灵感,她对梁度拜道:“我知道此事不易,但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若是不救,恐怕不知要死多少万人,若能救他们性命,被千夫所指又有何妨?

    梁度深深的看了韩盈一眼,道:“随你吧。

    从梁度手中拿到山阳郡受灾情况的韩盈,灵感爆棚的她,按照根据如今朝堂形式洋洋洒洒的写下一份长达三万多字的救灾疏,大框架上,和之前的设想没太大区别,不过角度却有了新的变化。

    她从大统一国家的立国之基出发,论述了底层平民和国家的关系,而后以受灾灾民只为求存,为此不惜付出一切的论点,驳斥了天人感应、天命学说对国家的稳定作用,同时还指出这点会被野心家利用,成为攻讦、控制皇帝的工具,紧接着,她提出了新的理论——

    ‘劫’。

    即,万物有阳便有阴,有正便有邪,两者处于动态,在一个范围内此消彼长,互相影响,而正邪分天地正邪和人之正邪,天地间的邪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积累增加,转化为灾难,这便是劫,天地产生的劫难是不以人力所转移的正常现象。

    而面对这样的劫难,如果人正确应对,努力救灾,那便会以人的正气生天地正气,便可以遏制灾祸继续滋生,倘若人不正确应对,那人邪和天地之邪互相催生,发展出更大的灾祸。

    这是后世神话中发展出来的理论,在小说中已经被用烂了,韩盈将其改了一下,添加了不少私货。

    推出这么段理论之后,她又笔锋一转,表示上面不过是骗普通人把戏,但不救灾和救灾的区别一定很大,后面洋洋洒洒跟了这次水灾、以及蝗灾、瘟疫成型的原因都写了出来,而后紧跟着救灾办法,以她为主体的粗略救灾办法,修水渠的方法,以及这次成功之后的各种好处等内容。

    写完之后,这封终于成型的救灾疏,被快马加鞭的送去了长安。

    第251章 以此封侯

    汉武帝最近的心情显然不算多好。

    事情的起因是马邑之谋,但他不高兴的地方显然不至于此,而是整个事件连带着过往近十年时间所积累的愤怒。

    对于汉武帝来说,他从幼时知道高祖白登山之围后,便已经对匈奴产生了敌意,后来先帝送宗女和亲,对方仍是时常进犯中原,畏威而不畏德,必须剿灭才行!

    这不只是出于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王土的意识形态,还有越发危险的局势,越发强大的匈奴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他们只能劫掠中原,随着次数的增多,匈奴的野心越发高涨,再不给于痛击,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想要分疆裂土?

    而局势发展至此,不只是匈奴一个威胁,如今西汉国土不多,只有汉武帝最后控制版图的一半左右,周围四夷势力且实力强盛,比如南方就有闽越、南越、西南夷等敌对势力。

    他们所掌握的地盘,便是后世的广西、云南,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基本上都是省大的地盘,即便是如今地理环境恶劣,人口也达到了危险的数字,比如,其中势力最大的南越,人口数有上百万,其兵力完全可以挑起一定量级的战争。

    正所谓国家大事,在祀在戎,局势发展至此,无论是面对国外的压力,还是面对国内的局势,做为汉国继任皇帝的刘彻来说,他的历史使命中,必然包含了用战争打出汉家子民生存空间的任务。

    而被汉景帝挑中继任皇帝的刘彻正好本性好战,可好战归好战,能不能发动战争又是另外一回事儿,继位汉武帝面临着极为尴尬的情况,祖宗们给他留下了能够拿来征战的人口和钱粮,但这份遗产,并没有那么好拿。

    汉朝是真正延续起来的第一个大统一王朝,问题就出现在这个‘第一’上,后代的皇帝没有多少经验参考,非要说的话,都是学的刘邦那一套,即,有什么用什么,什么好用用什么,然后平衡、平衡、往死里平衡各方势力,谁大打谁,打到平衡为止。

    可等汉武帝登基,他便尴尬的发现,势力大的异姓诸侯清理了,权大的功臣也熬死了,又起来的同姓大诸侯也被打没了,从朝堂到地方看着好像没敌人,但又处处都是敌人,更糟心的是,这些敌人又以柔和顺从的姿态出现,口中念着黄老,高举着祖宗之制不可违的理由,再加上窦太后尚在的名分,硬生生压了他七年无法掌握实权。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并没有成为傀儡,试探、韬光养晦、培养属于自己心腹臣子的事情他都在做,只是没有太大的,国家战略层面的动作而已。

    分散的‘敌人’,侧面也说明他们并没有那么强大,当窦太后这个最重要的名分死去后,汉武帝便准备收回属于帝王的权力,但敌人,或者说臣子们可不愿意这么想,当即在大事上和皇帝杠了过去。

    这件事,便是匈奴过来求娶和亲。

    两个国家会不会发生战争,向来不是被和亲女子能够决定的,匈奴这次和亲,更准确的说和吕后当年被匈奴送求婚信羞辱一样,就是过来看看年轻的皇帝好不好欺负,这次匈奴竟要求娶真正的公主,汉武帝早就不想忍这口气,当即想拒绝和亲,征兵备战,打回去!

    可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大臣,以这是高祖定下的国策为名义,以及匈奴机动性强、找不到人、打了没有收益、损耗太大等合理的现实理由,让汉武帝无奈放弃了决策,继续和亲。

    放弃归放弃,但汉武帝心里极为不满,好在当时边郡出身的大行令王恢表示就是要打,而且还给出了当年对匈名将李牧的计谋,也就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李牧当年就是用这样的战法,成功杀死匈奴十万骑,也就是说,这样的计谋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是极为可行的。

    于是,为了这场计谋,王恢精挑细选了聂壹这个读作豪强,实为走私商人的游侠,花费一年的时间博取匈奴单于的信任,同时,汉武帝又调兵遣将,将程不识李广调任长安,从他们身上获取应对匈奴的经验,同时进行考核,准备备战……

    总之,这场持续了近一年之久的国家级作战计划,本应该板上钉钉,没有任何问题,可明明前面都好好的,最后的环节还是出了问题,让匈奴单于察觉出了异常,提前跑路了!

    准备了一年之久的计划成了个寂寞。

    这样的结果,在调动军队的损耗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政治影响,用一句话来说,这是打响对匈奴作战的第一枪,要够响、够振奋士气,哪怕输了都没关系,结果就来个这?

    与对方作战一回,哪怕输了,也比放任对方和遛弯似的,如此随意跑了强啊!

    对于汉武帝来说,他清楚任何事情都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做事都是有概率的,而越大的事情成功的可能越小,没有完成之前,一个很微小的地方都有可能导致失败,他能够承担起这次对战失败的代价,但他没办法容忍这样的失败!

    结果已经够让汉武帝糟心的了,更让他心梗的还是最后传回来的战报复盘,这么机密的计划,最后连一个雁门尉史都能知道,甚至诱敌的时候,也没有诱敌的百姓、士兵,计划执行层面漏成筛子的结果,就差没让汉武帝高喊,周亚夫你快活过来,朕要被这些人活活气死了!

    治军严格的周亚夫是没办法从棺材板中爬起来的,这场失败的计谋也需要有人担责,而失利原本应该是汉武帝、韩安国、王恢等人共同承担,最后也不至于闹到死人的地步,可惜,王恢没有勇于作战已经让人汉武帝压着火了,他在狱中还托人在外奔走,向田蚡送金请对方为自己求情。

    这简直是踩到了汉武帝的死穴。

    窦婴这个外戚随着窦太后的死亡,威胁程度已经大不如前,顶多靠着推崇黄老来获得朝中大臣的支撑,而新上位的田蚡则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在担任丞相后,他大肆收取贿赂,任命自己的官员,有的人能从平民直接当上二千石的高官,严重到汉武帝质问他,‘你的官员任命完了没有?朕还有几个官员可以任命?’的地步。

    王恢没找此人求情前还好,求情之后……

    赶紧去死!

    不过,王恢死了,这场计谋的政治影响还需要继续处理,好在有王恢祭天,此事明面上便没生出太大的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逐渐开始被人忘记——如果没有雨灾和黄河决堤的话。

    这里就得提元光元年的征贤令,和这在这次征贤中出彩的董仲舒了。

    后世中,汉武帝的征贤令常常沦为背景板,对董仲舒更加了解的,也只是他提出的三纲五常与天人感应,而对于汉武帝本身来说,这件事情极为重要,因为他想要的并不是某些具体的政策,而是更加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甚至包括国家的兴衰始亡经验总结、论述。

    面对这样的问题,董仲舒也给出了极好的答案,比如对汉武帝极为有利的新王改制(改革)、大一统的理论,以及太学、举贤良的具体举措,这些东西对国家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但对于旧权贵官吏等人来说,那就是刀子要架脖子上了。

    毕竟董仲舒在和汉武帝问政时,希望皇帝约束贵族,限制豪强占田,节制土地兼并,建立太学选取民间贤良……

    后世将董仲舒定义为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言人这点,其实并不太准确,他更像是小农小地主的代言人,或者说,汉代庶民(士)这个阶层,其出发点也是为了国家更好,但是大地主们对他的这套东西,肯定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

    而之前汉国说推崇的黄老学说,也就是‘无为而治’,本意就是拒绝君权干涉,于是,大地主们举着黄老,和儒学已经展开了数轮交锋。

    在这种时候,黄河突然决堤俨然又成了另一个战场,尤其是还是儒家送过来的把柄,不可劲儿攻击那就是傻子!

    私底下的暗潮汹涌,体现在明面上,便是一群之前说着黄老的大臣,突然开始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大谈特谈皇帝失德,贸然改变国策动兵,使得汉匈决裂,这才引发上天降罪,黄河决堤。

    面对冲着他们来的攻击,提拔上来的儒家臣子不仅没有哑火,反而笔锋一转,将黄河决堤归于田蚡、淮南王等权贵,尤其是田蚡这个丞相上任之后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受四方赂遗数不胜数,陛下您没有修德处理他们,这才引发了上天降罪!

    看着互相攻讦,各种想把他拉下水的朝堂,汉武帝能开心就怪了。

    更糟心的是,黄河决堤长安知晓后,汉武帝便立即派十万士兵罪人前去堵河堤,可直到现在,仍没有传来成功的消息,这使得朝中的攻讦越演越烈,至今还未停止。

    又看到份攻击最近儒政奏书的汉武帝,极为烦闷的将其往安几上一扔,越发的不想处理今天的公务了。

    殿外的侍从小心翼翼的走了过来:“陛下,侍中桑弘羊求见。”

    “喔?”

    如今过来找他的,肯定是有大事,汉武帝抬了抬眼,道:“让他进来。”

    进来的桑弘羊手中拿着份极厚的信件。

    汉武帝每天面对的事情很多,自然不会长时间记住韩盈这个小小的县医曹,真正时刻关注来自山阳郡消息的,主要是桑弘羊,朝中争斗不止,他还两边不靠,自然要多提携身边人,自从知道黄河决堤因暴雨后,桑弘羊便觉着宛安县也有可能出问题,提前打了招呼,等韩盈信一送到,立刻拿过来给陛下呈阅。

    信封一出现,汉武帝便知道这是韩盈呈上来的‘奏书’。

    他对于韩盈的印象还不错,女人、年轻、有本事、谨慎守德,爱民如子,至于私底下流传泼辣和好男色之类诋毁内容,他完全没当回事,比起来朝中大臣权贵的所做所为,韩盈那点爱好,无害的简直让汉武帝怀疑她是不是什么圣人。

    就是看着这份和过往相比,厚了五六倍有余的奏书,汉武帝不由得开口道:

    “这次的信与过往相比,怎么多了这么些?”

    桑弘羊跪坐在汉武帝面前,将信封放在安几上,道:“山阳郡暴雨连下三日,又受了黄河决堤余波影响,受灾不低,韩婴之信,应是为此而来。”

    受灾啊……一提及此事,汉武帝情绪不由得低沉起来,他看向这厚厚的信封,突然想起韩盈也不是那种只会向上官求救援的人,她又有治政之才,如此急着送来这么份信,或许其中有什么救灾之法?

    这么想着,汉武帝伸手拆开了信封。

    信封里有两样,一份是宽一尺,长五寸,只标了页号,未曾装订的纸张,足足有手指厚,另一份是本装订好的纸书,上些着农畜经三个字,汉武帝放下书,先看起来未装订的纸张,竟从第一页开始便密密麻麻写的全都是字。

    汉武帝嘴角一抽,不由得想起来当年东方朔送自己五万字自荐书,他看了两个月才看完,结果里面多是诘屈聱牙的句子,就是用来炫耀自身所掌握的文学,没有多少对施政有用的东西,而韩盈则是另一个极端,非常口语化,这导致她写的信就没有短的,不过话虽啰嗦了些,于施政见解的解释,对他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鉴于此点,汉武帝也就翻看起来。

    口语话的文章好处,就是不用一句一字的思索其内的含义,看起来自然快了不少,前面宛安县在雨灾中保全没受太大损失而结果,更是让汉武帝舒心,他手搭在腿上,极为放松的继续往下看,待论述底层百姓与国家存亡关系,以及农民反叛即便最后无法获得胜利果实,但绝对是国家是国家灭亡的重要推手等内容一出,汉武帝便再也没有之前的松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