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饭txt文学 - 历史小说 - 盛唐小女官在线阅读 - 盛唐小女官 第32节

盛唐小女官 第32节

    东都洛阳的布局和长安城差不多,三娘走起来一点都不虚。

    虽然做买卖的店家大多集中在市里,但各坊还是有满足居民们日常需求的医馆、酒馆、日用杂货等店铺。

    见他们一行人瞧着非富即贵,医馆的学徒们不敢怠慢,笑着领他们去见坐堂的医士。

    三娘正随着学徒往里走,就见一光头和尚从里头走了出来。

    他一身破僧衣,腰间还系着个酒葫芦,看起来很不伦不类。

    学徒们见了他却是恭恭敬敬地喊起了“师父”。

    原来在这医馆坐堂的竟是个入世的僧医,他不爱在佛寺待着,偏爱待在这闹市医馆之中,据说是图隔壁酒肆的酒最好喝。

    有人逮着他吃酒肉的事说他不守清规戒律,他一时说“往前数多少多少代和尚是能吃酒肉的不吃酒肉才是假和尚”,一时又说“我只是秃头不是和尚凭什么我不能吃”。

    反正吧,此人就是这么个说话不太着调的僧医。

    不过三娘问了一路,大伙都说这位名叫张鼎的僧医是本坊最好的医士,治病从不开贵药,且大多时候都能药到病除。

    甭管他性情如何,作为医者能帮患者治好病就成了!

    逢年过节许多人都自发给他送酒肉来着。

    三娘上前向张鼎说明来意。

    张鼎瞧了三娘一眼,又瞧了瞧她身边那群小子们,乐呵呵地笑道:“到我去喝酒的点了,要不我们去隔壁酒肆边喝边聊?”

    像他们这个年纪的小孩儿大多是不会进酒肆的,不过今儿有正事,三娘便点着头应下了。

    一行人转道去了隔壁酒肆。

    负责招待客人的胡姬瞧见几个小娃娃都愣住了:这么小的孩子能喝酒吗?

    三娘第一次进酒肆,看什么都觉得很新鲜。等瞧见那眉眼深邃、美艳不可方物的胡姬,更是眼睛都睁圆了,只觉自己从没见过这类型的美人。

    胡姬长居洛阳,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只愣怔片刻便笑着迎三娘一行人入座,询问他们要什么茶饮。虽然她们开的是酒肆,但茶饮也是极有特色的,比如香浓的马奶茶便挺适合小孩子尝鲜。

    至于张鼎,那当然是要喝酒。

    郭幼明也想喝酒来着,不过他想到自己肩负着把侄女囫囵着带回家的重要责任,便也忍痛要了胡姬推荐的特色茶饮。

    等酒上来了,三娘就在边上对张鼎进行各种各样的提问。

    张鼎本来不甚在意,随手翻看过三娘带来的那些文稿后却顿住了。

    他定定地盯了手中的文稿半晌,才转头打量起旁边小小的女娃儿来。

    才这么大一点的年纪,居然就能写出这么细致又实用的东西来了吗?

    三娘不明所以,仰头问他:“怎么啦?”

    张鼎道:“没什么,只是想到我一个老朋友。他生前也特别喜欢写书,我手头还有他的书稿来着。”

    三娘听后特别感兴趣,积极追问:“他写的什么书?”

    张鼎道:“写了好几本医书,我手头这本叫《食疗本草》,就是告诉乡里哪些食物可以补养身体,说是能让人靠调节日常饮食活到九十九。”他端着胡姬送上的酒饮了一口,朗笑着拆自己泉下老友的台,“当然了,这肯定是骗人的,他自己才活到九十三。”

    三娘惊道:“九十三也好厉害了。”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见活到九十三得多稀罕呐!

    她一下子把自己的来意给忘了,开始追问张鼎能不能把食疗本草借她看看。

    她虽然还小,可是阿翁他们年纪都很大了,她要是记下这本《食疗本草》便能知晓他们平时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叫他们也能活到九十九!

    张鼎道:“也不是不行,这酒你们请?”

    三娘摸摸自己的小荷包,还在琢磨自己钱够不够,旁边的萧戡已经一口应下:“不就是酒吗?我请!”

    张鼎不在意谁来买单,只要有人请就行了。他瞧向三娘,扬了扬手里那叠文稿问道:“那你是要借书,还是要问这个?”

    三娘一脸纠结:“不能两个一起吗?”

    张鼎道:“也不是不行,那你问吧。”

    这次几人是一起行动的,三娘负责发问,李泌负责抄写,效率倒是比平时要高许多。

    她很快从张鼎这儿问到了一些急救手法以及急救方子。

    几轮问答下来收获不可谓不大。

    比如她拥有了可以备在家中的常用药清单,大多都是放上三五年也不会坏、遇到意外便可以找出来应急的。

    专业的事果然就该找专业的人请教!

    几个小娃娃围着个僧医又是提问又是做记录,引得不少酒客好奇地过来围观。

    听说三娘她们几个要合著一本什么样的书,众酒客都惊叹不已。

    等得知牵头的正是近日颇为有名的小神童郭三娘,众人更是感慨圣人果然慧眼识人,谁家小孩六岁大能写这样的书?

    还有人当场表示要是书成后自己也想要一本。

    三娘没想到众人的反应会这般热烈,颇有些受宠若惊。她一本正经地保证说道:“等我们整理好以后会想办法多抄一批,让想要的人都能拿到。”

    酒客们纷纷善意地笑道:“没道理让你们贴钱找人抄书,我们可以自己雇人抄。”

    三娘一口答应下来。

    书还没编成就得到这么多人的肯定,三娘干劲更足了。

    临去前,她还不忘跟张鼎回去取《食疗本草》。

    取书的路上,三娘还从张鼎嘴里了解了他那位活到九十三岁的老朋友。

    他那位老朋友叫孟诜,是个非常有洞察力且很爱观察生活中各项细节的人。

    比如他年轻时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则天大圣皇帝赐给朋友的金子,当场表示这是药金不是真金,不信我烧给你看看,保证能烧出药金特有的五色烟雾。

    孟诜不仅是嘴上说说,他还很有动手精神地当场烧了块赐金。

    ……然后他就被则天大圣皇帝贬去当台州司马了。

    三娘听得瞠目结舌。

    皇帝赐金都敢烧着玩,胆儿可真不小!

    不过大抵也是因为这位前辈拥有这种无人能比的探究欲,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医理。

    接下来几日三娘白天仍是到处造访医家,傍晚便回去研读《食疗本草》,争取能在把书还回去前将里头提及的食物功效与禁忌通通记下来。

    第39章

    经过大半个月的收集和整理, 三娘几人还真梳理出整本灾害自救指南的初稿来了。

    六岁大的李俅第一个试阅过后,指出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字太多了,看不太懂。

    别看李俅上次弄书船的事弄得挺顺利, 实际上都是他哥李俨在把关,事情也大多是吩咐底下那些能识字、会算数的人去办,他自己仍是觉得《初学记》非常难读的正常学龄孩童(三娘那种就明显不太正常)。

    三娘也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 很多东西用文字描述不太直观,应当像《导引图》那样画成许多小人来演示才足够通俗易懂。

    记得她早起比划的那些锻炼动作就是从她祖父那幅《导引图》里学来的!

    三娘有些苦恼。

    她还没有学画画,这事她自己根本做不来。

    李泌见状提议道:“不如去寻贺学士,看他能不能帮忙找个擅作画的人帮忙画。”

    三娘听得直点头, 立刻和小伙伴们一起浩浩荡荡地跑去寻贺知章。

    巧的是贺知章又在和张旭、吴道子在品茶闲谈。

    三娘惊喜地跑上去与他们说明来意, 亮亮的目光还时不时往吴道子身上转,眼神里的意思大概是“我们这么有意义的书您一定很想参与吧”。

    小孩子心里的想法是藏不住的, 几个大人基本是一看就懂。

    张旭笑道:“那你可真是来对了, 让道玄给你画便是。”

    吴道子曾随张旭、贺知章两人研习书法,与他们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听张旭这么说自是不会拒绝:“不知需要什么样的画?”

    三娘哪里知晓吴道子的画在外面有多难求(据传连裴旻裴将军想要他为亡母作画都得亲自舞剑助兴), 她兴冲冲地把自己想要达成的效果讲给吴道子听。

    不需要很复杂的画法,只要能让人直观理解遇到书中这些情况该怎么办就好!

    吴道子拿过她的书稿翻看片刻,点头说道:“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我试试看。”

    贺知章便命人取笔墨过来。

    吴道子最擅长的就是临场发挥,李隆基不管上哪巡幸都爱带上他沿途作画留念,三娘这点要求自是难不倒他的。

    他对着书稿沉吟片刻, 提笔便把其中一段描述画了出来,寥寥数笔便把震中逃生方法给画了出来。

    其实面对这种天灾也没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 不过是让人第一时间逃至空旷处罢了。

    时下的建筑大多是低矮的土木结构建筑,遇到地震很容易倒塌, 地震中的伤亡大多都是屋舍坍塌造成的,所以察觉地震后只要尽可能地逃往屋外大抵便能安全度过一劫了。

    三娘看得两眼熠熠发亮,央着吴道子帮她把其他内容也给画了。

    除了这类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场景,还有一些急救手法、应急药草也是需要通过插画展示出来的。

    比如在野外受了伤,有些药草揉碎了敷在创口上便能止血,三娘觉得这也很有用。

    还有位出使过吐蕃的官员告诉她们,许多人到了吐蕃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当地有些药草可以缓解一二。她问过与吐蕃交手过几年的萧嵩,萧嵩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三娘已经把这些实用应急技巧都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吴道子给每个类别配上对应的插画就好了!

    吴道子:“……”

    既然已经应允了要帮忙,吴道子只能一一记下她的要求。

    考虑到许多药草他也不是太认识,吴道子还询问了张鼎所在的医馆具体在哪个坊,他回头亲自过去问清楚再画。

    三娘只觉真是找对人了,吴道子不仅画得特别好,还这么认真负责!

    因着还需要等吴道子的画稿,三娘便把这事儿暂且放下了,快快活活地玩耍去。

    转眼到了三月三上巳节,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时节,李隆基率群臣前往龙门赏景散心。

    三娘这次又得了随驾出游的机会,一大早便兴冲冲穿好衣裳等着她祖父一同出发。群臣集于宫门时天都还没亮,三娘屁颠屁颠地跟在她祖父身边,一路上积极地与自己认得的人打招呼。

    有人觉得有趣,笑着问她:“你们的书写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