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命运
书迷正在阅读:诡秘:血源的外乡神、禁区、这聊天群群主有事真上啊!、天道酬勤:一分耕耘百分收获、他是稻城的雪、快穿之迷人的她(NPH)、无常志异、青春,不能没有你、繁星点点有你在、窈窕春光(高干1v1h)
钟离若水不情不愿的起了床。 她本不是个恋床的人。 她的起居向来准时并自律。 但这几天,她觉得床上很好。 这床明明硬邦邦还很窄,这被子明明也有些潮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儿。 她从未曾睡过这样的床盖过这样的被,可不知为何,她偏偏觉得这床很好。 躺在这床上比任何时候都要舒服。 这是自己懒了么? 是自己由奢入俭了么? 当然不是。 以往都是独自一个人睡,原来两个人睡才更有味道。 这或许就是阴阳的互补与协调。 于是,床就变得不再重要。 可惜了自己有病。 不然…… 钟离若水坐在凳子上,照着一面铜镜,小心翼翼的贴着那张薄如蝉翼的面具。 不然,在这长江之上,或可……一日千里! 她不知道和萧包子相处的这短短数日,她已受到了萧包子莫大的影响。 …… …… 天是湛蓝色的。 水倒影着天,还倒影着两岸的山,于是,这水似乎就变成了一副很长的水墨画来。 站在船头,江风扑面。 就在这晨光中,钟离若水的秀发飘飘,衣炔也飘飘。 李辰安的手依旧搂着钟离若水的小蛮腰。 钟离若水已经习惯。 并渐渐如萧包子一样还有了依赖。 只是,萧包子对这清晨美景不会有太大兴趣,但钟离若水确实被这山水画卷给惊艳。 毕竟是个文青的少女,与萧包子的粗放还是有些不一样。 江上的船并不少。 有如他们乘坐的这种楼船。 也有货船。 更多的却是飘荡在江两边的小渔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些小渔船,就是很多渔民的家,你看……” 李辰安伸手向右边一指,“那艘渔船,估摸着是一家四口。” 钟离若水放眼看去,便见一男子在撒网,一女子似乎在做饭,还有两个小孩儿在船头玩耍。 距离有些远,看不清年岁,却能见到渔船上升起的那一道炊烟。 不仅仅是一道炊烟。 那些渔船上几乎都冒着炊烟。 “他们以船为家?” “嗯,他们以打渔为生,捕捞到鱼之后再靠岸去卖了换一些油盐柴米,然后又回到船上。” “周而复始,世世代代都过着这样的日子。” 钟离若水无法理解。 毕竟她所处的层次与这些渔民全然不一样。 她知道家里吃的鱼是买来的。 却从来没去想过那些卖鱼的人是从哪里弄来的。 就像她知道冬天取暖要用炭,却不会去问这炭从何来。 于是,她想起了李辰安写的那篇《卖炭翁》。 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船上的渔民们,岂不是和那位卖炭的老翁没啥两样? 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 最辛苦最勤劳的是他们,但他们和富裕二字全无关系。 “他们的孩子……不读书?” “读不起书。” “那他们的未来……?” “他们没有未来,未来就是继承那条渔船,继续住在船上捕鱼。” “若能娶得一房媳妇,能生三两个孩子……就像那一家人,便算是幸福的了。” 钟离若水心里一暗,沉吟片刻:“就没有办法解决么?” “办法应该是有的!” 这句话不是李辰安说的。 而是也来到了船头欣赏晨光江景的向青云说的。 他这话一出口就发现了不妥。 他连忙拱手一礼:“李叔,李婶,在下孟浪了,打扰了你们的清净。” 李辰安看着向青云微微一笑:“你小子,说说有什么办法解决那些渔民们的窘迫?” 这几日多有接触,甚至还一起喝过两场酒,彼此倒是已不陌生。 向青云背负双手向那些渔船看了看,“终究落在银子二字上!” “他们祖祖辈辈都是渔民,若论打鱼和水性,他们无疑是此中高手。” “只是他们每天打来的鱼,却卖不了几个铜板。” “读书这个东西,且不说课本,单单束脩就不是他们能够承受得起的。” “他们的孩子生在船上长在船上,学会的只有捕鱼!他们的未来,也就只能捕鱼为生。” “说起来这就是子承父业,但是……” 向青云悠悠一叹,极为感慨的又道:“往深了去想,这就是阶层的固化!” “不瞒李叔,我家是商人,多少有些银子。所以我向氏的子弟,哪怕是女子,都能去学堂或者私塾读书。” “成年之后,男子基本上也是经商,女子也基本上会嫁给某个商人的孩子,但我们还多了一个选择,便如我这般,可去参加科考,若能金榜题名,还能入朝为官走入仕途。” “可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 “他们每一个早上睁开眼来,所希望的就是今天能够多捕几尾鱼罢了。” 李辰安对向青云的这番话刮目相看。 “渝州向氏,在渝州也算是豪族,你怎么会有此了解?” 向青云微微一笑: “我家也买鱼啊!” “给我家送鱼的那个少年叫润水。” “和我年纪差不多,我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 “甚至我还去他家的渔船上呆过两天。” “哎……那时候我们都还小,他教我撒网,教我游泳,甚至教我如何杀鱼煮鱼。” “我是很快乐的,我很想帮帮他。所以他来我家送鱼,我总是会让管家多给他几个铜板,可他从不会多取。” “后来,我忙于学业,他依旧隔三差五给我家送鱼,只是再难碰到。” “再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我已考中了举人,据说他也娶到了妻子。” “前些日子他又来我家送鱼,我们见了面,却发现彼此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他叫我老爷……举人老爷。” “我觉得我的心被刺痛,也觉得再也回不去从前。” “于是,我就一直在想,如润水这样的人,他们的命运该如何去改变呢?” “我想不出来,因为他除了修船捕鱼好像别的都不会。” “直到摄政王的新政传入了蜀州,我在听爷爷说起了新政的内容之后,我想这应该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提振工商业,让商人的作坊大规模的开设起来,让大量的穷困百姓进入作坊……哪怕是搬运货物,他们赚的银子也比种田或者捕鱼来的多!” “比如润水如果下了船,如果他去了我家的作坊,或许经过他们夫妇二人的努力,他们的孩子会有机会进入学堂读书。” “那么他们的后人就算无法考取功名,至少也能识字算账,就算是在作坊里,也能赚到更多的银子。” “我原本在想,去了京都若有幸能见到摄政王,我会向他提个建议。” 李辰安微微一怔:“什么建议?” “商业发展起来之后,国家富裕了的同时,如果国家能够从国库中拨出些银子来修建义学……” “一个国家的兴旺,不仅仅是银子,还在于广大百姓认知的提升!” “而读书这个东西,如果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咱宁国的未来或许会更美好!” 李辰安这一次真正对向青云重视了起来。 他正要开口说点什么,向青云却一声苦笑: “可惜,他在西山薨了!” “如他这般开明并有远见卓识的王……只怕再难有了!” “这是我之遗憾,也是宁国百姓之遗憾!” “这或许就是宁国的国运当如此,就是如润水这样的人的命运,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