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饭txt文学 - 历史小说 - 颠覆三国记在线阅读 - 第948章 矛盾

第948章 矛盾

    刘禅感到奇怪,刚才还讨论的热火朝天,这怎么一下就没人说话了?问明缘由的刘禅,运用小孩子般的智慧,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李爱卿回成都,主管全**事,当然包括荆州,此举并没有违背先皇的遗嘱。等过了这阵,国内平稳,李爱卿再回荆州赴任,也是一样。丞相的提议非常好,朕现在决议,就这么定了。”

    对李严来说,跟着回成都当然比留在这里当傀儡强。而且黄顺明确发话,襄阳的安全,根本不用朝廷担心,人家黄顺还想着借此机会对外扩张呢。自己若强留荆州,黄顺会不会认为自己有心抢他黄顺的功劳呢。

    而回到成都,掌管天下兵马,这权力就大了。若真有内乱发生,李严带兵亲自平乱,这又是一个扩张自己实力的好机会。相比之下,魏延在汉中的战事,就是个消耗战。此消彼长之下,蜀汉军事第一人的交椅非自己莫属了。

    到时候,如果荆州方面有机会,自己就可以率领大军,再次兵临江陵城。有黄顺的兵马相助,江东绝难抵挡。这样,既收复了荆州,也顺利的把黄顺的兵力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

    加上黄顺的兵马,荆州在兵力上,就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荆州方向,也就顺理成章的从原先的辅攻定位,变成了主攻。自己也就能就此稳压魏延一头。

    虽然李严与魏延并无矛盾,但武无第一,文无第二。比较下高低的想法,谁都有,李严也不例外。

    还有一层考虑,如果真如黄顺所言,黄顺单枪匹马就拿下江陵城,再加上随后附上的江南四郡,黄顺就几乎控制了整个荆州。从而成为事实上的蜀汉第一军事外镇,直接触发了刘备在密旨中定好的条件。

    李严在成都,也能更好的凭借密旨运作。若身在荆州,就不那么方便了。万一被黄顺发觉,自己的小命甚至都有危险。当然还是在成都保险。

    “既然皇上和丞相都如此说,微臣不敢辞。只是一点,三少方才虽然自信满满,能够独力保住襄阳,甚至还有余力攻夺江陵城。但江陵城太过敏感,江陵城一动则天下动。我认为,就算出现了攻取江陵城的机会,三少也不能轻举妄动,需要交由朝廷定夺。”

    李严如是说法,一是留着江陵城,作为自己的军功,二是防止黄顺做大,触发密旨。李严很清楚,一旦他拿出密旨,这对蜀汉朝廷来说,无异于一场大地震。诸葛亮和黄顺被打压,就等若十姓被打压,凭十姓的能量,做出如何反应,殊难预料。所以,密旨在李严手上,仅作为自身的一个保障就好,是万万不能轻出的。

    李严也是一番好意,但不明就以的黄顺听来,却完全就是另外一个味了:这个李严,拿着鸡毛当令箭,刘备任命他为荆州方面总负责,这还没正式上任呢,就开始对我的事情指手画脚了。这要是以后正式上任,那就是头上供着一个土皇帝嘛。不行,必须从源头就予以制止,决不能在原则问题上妥协。

    “夏吟坊就算不回归蜀汉,也一样要解决江陵城的问题。如果回归了朝廷,反而不能放手收回江陵城,那这个回归还有何意义?”黄顺冷冷说道。

    李严一听,连忙解释道:“收回江陵城,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先皇正是为了江陵城,这才举国大发兵,与孙权一决雌雄。我的意思是,我们败了一阵,再次与孙权交手,争夺江陵城,一定要慎重,能用上的力量,决不能闲置。

    三少自信能够凭借襄阳的力量拿下江陵城,固然勇气可嘉,可站在朝廷的立场,还是朝廷出兵,配合三少,一起攻打江陵城,把握更大。”

    赵云慢慢点头道:“李将军所言有理。”

    黄顺说道:“由襄阳单独收回江陵城,矛盾只会集中在我与孙权上,不会影响到朝廷与孙权的关系,更不会影响到整个天下大局。

    如果朝廷出兵,那性质就完全变了。先皇的前车之鉴,我们还不能吸取教训吗?战场上,孙权的兵马,明明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就是在天下这块大战略上,我们陷入了被动。曹魏尚且抵挡不住两家的合力,何况于我们?”

    赵云神色再动,半响,方慢慢点头道:“不错!但以军事论,李将军的说法有道理,但考虑到天下大势,还是三少的意见为高。能否收回江陵城,只能单靠襄阳,朝廷确实不便插手。”

    赵云如是一说,李严便在心中肯定:赵云手上并没有跟自己一样的密旨。

    黄顺的说法,确实是当前经略江陵城最合理的选择,如果没有刘备的密旨在,李严也会同意黄顺的意见。但是……

    密旨是不能随便拿出来的,但不拿出密旨,黄顺单独收回江陵城,就成为决议了。这等于给引爆蜀汉朝政的火药库安装好了引信,只等最终的点火了。

    “三少单独收回江陵城,我可以答应,但江陵城收回后,得交给朝廷,由朝廷任命官员,不能一并交给夏吟坊。”李严咬咬牙,宁可自己做恶人,也要尽最后的努力挽回。

    “这个我没问题。”黄顺笑嘻嘻的说道,心里却在暗暗发狠:好你个李严,竟然处处针对于我。在荆州地面上,就是你李严亲来,也不顶事,还是我说了算!不信咱就走着瞧。

    诸葛亮也有些奇怪李严的坚持,他也没有多想,既然达成了一致,那就先压下好了。李严和黄顺的矛盾,在眼下的紧要事面前,属于鸡毛蒜皮,以后再说不迟。

    接下来谈的就是将领的任命和粮草的筹集,牵涉到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会议的时间因此拖得很长。事不关己,黄顺对这些议程并不怎么关心,只是支楞着耳朵听罢了。

    等他们好容易议论完毕,已是晚上到了又再次天亮。礼仪内侍那边已经拿出了刘备后世的安排计划,见缝插针的呈上来。刘禅瞅了一眼,随手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定夺。

    黄顺则趁此机会,赶紧溜了。他可不想再拘束在这里,再出现别人痛哭流涕,就他自己不哭的场面,黄顺就不知道怎么为自己解围了。

    (本章完)伏波飘萍的颠覆三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