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饺子
书迷正在阅读:唐人的餐桌、人在长安,出了名的渣男、十方天士、大秦摄政王、红楼:金玉良缘、无上正道、杀神、一品布衣、我让妈妈成为av女优、繁殖母女
没有鞭炮的春节,在东江镇已经有数年之久。 硝磺都节省下来,做成武器,去打击建虏,这是谁都能够理解并很好执行的政策。 但对老百姓来说,没有鞭炮不要紧,有锣鼓,挂灯笼,看雪雕冰灯,***社火,都是能够感受到年节气氛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能吃上饺子,还是肉馅的,就已经是幸福而满足的事情。 前几年,主要的荤腥就是鱼,百姓们也学会了用鱼肉包饺子。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羊肉、鸡肉、兔肉,甚至是猪肉,都成了饺子馅的原料,且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当然,生活条件也是有差别的。在辽南定居时间长的百姓,家里都会养鸡养羊,过年的时候改善一下,也不是难事儿。 而新到的移民,就只能用官府发放的年节福利,五斤面、两斤羊肉、三条鱼,来吃顿团圆饭了。 猪肉在辽南是最少,也是最贵的。为了节约粮食,老百姓家几乎没有养的。除了军队,就是官府的食堂,剩饭剩菜也不浪费。 为了更好地宣传军人和军属的好待遇,今年过年,每户军属都分到了两三斤猪肉。就是这算不上丰厚的福利差别,也让其他百姓羡慕不已。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珍儿的小鼻子就抽动起来,咧着小嘴就是笑。羊肉萝卜馅的,她闻出来了,厉害不厉害? 吴晴、陈文绣、小琴三人在灶间忙活着,官府放假了,大院里只剩下了寥寥数人,她们三个女人凑在一起过年。 小琴掀开锅盖,一股肉香味扑面而来,是小鸡炖蘑菇。她喜笑颜开地往盆里盛,脸上还沾着面,显得甚是好笑。 吴晴和小琴还作了白菜熬豆腐,羊肉炖萝卜,还有个凉拌土豆丝,凑出了四个菜。 只有陈文绣,对于做饭做菜很是生疏,只能在包饺子上显示自己还会那么点厨艺,其余的就是在端菜上桌。 端上羊肉炖萝卜时,陈文绣便看到女儿嘴闭得严实,小腮帮却鼓鼓的,眼珠在心虚地转着。 「要有礼貌,大家都坐下再吃。」陈文绣也不舍得训斥,但还是温言教育道:「马上就开饭了,等一下啊!」 珍儿鼓着腮帮,眼神躲闪着,连连点着小脑袋。 「菜齐了,开吃。」小琴端来了最后一个菜,笑着招呼道:「吴姐,就等你了。」 吴晴爽快地答应着,很快就走进来,还把手里的一瓶酒向众人展示,笑道:「过年啦,咱们喝两杯。」 东江镇的地盘上,以土豆酒最多,因其价格亲民,广受军民的欢迎。高端的粮食酒,则多从山东采购,销量不高,一般人舍不得喝。 除了这两种度数较高的酒之外,还有一种农家酿造或勾兑的果酒,以山葡萄和高度酒泡制的最多。 「自己泡的?」小琴伸手接过,好奇地问道:「还是买的?」….吴晴笑着说道:「买的山葡萄,自己泡的,偷喝过一口,感觉味道还行。」 小琴赶忙出去,拿了三个小点的碗,却只倒了半碗,显是不知道这酒有多大的劲儿。 「珍儿,只管多吃。」吴晴伸筷子给珍儿挟了个鸡腿,呵呵笑着转向两个好闺蜜,端起酒碗说道:「来辽东的第一个年,希望咱们越过越好,万事如意。」 陈文绣感慨万千地端起碗,说道:「感谢吴姐和小琴的照顾,来辽东之前万万没想到会交到这么好的朋友,会有这么好的命,那时候和珍儿……」 小琴嘿嘿笑着,赶忙岔开话题,再说下去陈文绣都要把自己说哭了,「来,咱们先吃上喝着,新年快乐,事事顺意。」 说着,她举碗与吴晴、陈文绣碰了一下,便喝了一口。 仔细品着滋味,小琴的眼睛亮了起来,笑道:「甜甜的,吴姐加了不少糖呢!」 听说是甜的,珍儿有些眼馋,抬头看了看,舔了下嘴唇,又埋下头,大口地啃着鸡腿。 吴晴和陈文绣也喝了酒,吃着菜,闲聊着,说笑着,屋内的气氛欢快又热烈起来。 她们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没有在灾祸中被击倒,却在辽南又获得了新生。 尽管在发展上有差距,生活水平有高低,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继续努力地走下去。 小琴的脸蛋晕红了起来,笑得更欢快,但看起来傻傻的。 「少喝点,多吃点菜。」吴晴制止了小琴再去倒酒,笑着说道:「年后招上人手,你就不用在食堂干活儿了。对了,桂花怎么样,她愿意来吗?」 小琴很听话,主要是吴晴对她帮得很多,如同老师般的存在,她挟了饺子吃,不太确定地说道:「过完年,得好好问问她,希望她爹能够同意。」 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桂花爹希望女儿呆在家里,找个就近的好人家嫁出去,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桂花自然是希望出外工作,象小琴那样,能见到世面。但要强硬违逆父亲的意愿,她还是没那么大胆。 话说到即止,吴晴也只是打岔,不想让小琴喝多醉倒。 陈文绣只是浅尝即止,这酒的味道还不错,她觉得很象家乡的一种果酒,不禁在心底暗自叹了口气。 「听说年后,还有移民要安置?」陈文绣给女儿挟了块羊肉,向吴晴问道:「这冻天冻地的,逃到天津登船,也真是凄惨。」 吴晴无奈地摇摇头,说道:「能逃到天津,那就捡了条命,还是幸运的。路上的艰苦——唉,不说这些了,上面交代下来,咱们就去做好了。」 陈文绣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吃完饭,咱们出去逛逛,应该很热闹吧?「 吴晴和小琴都是第一次在辽东过年,但之前官府便布置过,发放了些蜡烛和灯笼,镇上的铺户至少在除夕是要张灯的。….同人不同命,吴晴等人在感慨,却在年节不想多谈凄惨的事情。 在天津的难民,却觉得温暖安心,终于结束了艰苦的跋涉,不用再挨苦受累,甚至是倒地不起了。 热气腾腾的饺子,散发着诱人有香味,端到了高嘉亮一家人面前。 每人十个,对大人来说是吃不饱的,但还有别的饭食,这些饺子却是过年的待遇。 小丫头眼巴巴地瞅着,紧着咽口水。可父母还没开动,孩子懂事儿地等着,尽管馋得口水都快出来了。 妻子的眼泪流了下来,又赶紧用手背抹掉。是辛酸难过,还是喜极而泣,应该是二者都有。 想想一路上的颠沛流离,差一点就倒毙于雪野之中。终于结束了,尽管还没到最后的目的地,但这盘饺子,却让她再难抑制心中的悲喜。 「过年了,吃饺子。」高嘉亮强颜欢笑,拿筷子把饺子拔到妻子和女儿碗中,只剩下了两三个放在自己面前,「吃啊,我闻着是猪肉白菜的。」 小丫头咯咯地笑着,一口就咬掉了大半外饺子,边吃边点着小脑袋,脆声道:「爹,你猜得真准,是猪肉白菜馅儿的。」 妻子把碗里的饺子拔给丈夫,高嘉亮却把盘子端起,用胳膊挡着,推让道:「吃你的,我尝尝就成。这一路,让你和丫头受苦了。」 妻子鼻子有些发酸,可周围还有不少人,也不继续拉拉扯扯,放下碗,慢慢地吃着饺子。 肉和菜,以及调料的香味,充满了味蕾,美味几乎要在口中爆开。 那是久违到几乎要忘记的滋味,厅堂内的人们几乎都沉浸其中,但由此 而撩起的情绪,却又各自不同。 「爹娘临死前,哪怕能吃上一个这样的肉馅饺子,也能瞑目了。」 「娃死的时候,嘴里还咬着草根。」 「妻子连口粥都没喝上,是我对不起她。」 本来是过年喜庆的烘托,但在经历了凄惨和悲痛后,却几乎都是苦涩的回忆。 没有人嫌饺子少,不够吃。因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东江镇会想得这么周全,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过年的氛围。 能在未到辽东的时候,尽量给他们好的照顾,那到了辽东,又担心什么呢? 他们是无人收留的饥民,可不是什么宝贝,东江镇犯得着花费人力物力,把他们骗到辽东? 而在辽南,那些已经被「骗」到辽东的移民,也正在吃着饺子,却是管够的,非吃饱不可。 吃饺子也有差别,就在于是什么馅,可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自家的事情,更是努力奋斗的动力。 比如军属,能吃猪肉白菜、猪肉大葱馅的,那就已经是别的人家羡慕不已的生活水准。m.zwWX.ORg 「慢点吃,别烫着。」杨氏开心地笑着,看着儿子狼吞虎咽,是发自心底的欢欣。唯一不圆满的,便是丈夫杨大满在军队,不能回家团聚。….杨小河咽下了嘴里的食物,嘿嘿笑着,「娘,您也吃啊!」 「好,娘也吃。」杨氏欣慰地点着头,慢慢地吃着,还抽空说道:「今儿过年,饺子煮得多,咱娘俩都要吃饱。」 杨小河放慢了吃喝的速度,说道:「娘,吃完饭我陪你出去转一转。听说,大家都会出来,提灯笼举火把,那个叫,叫什么***。」 杨氏犹豫了一下,但随即便点头答应,说道:「好啊,就拿那个糊好的灯笼。」 既是村人羡慕的军属,又要长期在此居住,杨氏觉得别太格格不入,还是要尽量与乡亲们处好关系。 而且,这也是为了丈夫,别给男人丢脸。 要是男人也在家该过好,大过年的一家团聚,说说笑笑,吃好的也更有滋味。 杨氏看着儿子吃得香甜,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从在生死边缘,到现在吃好穿暖,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仿佛如做梦一般。 唉,这就是命啊!父母都没享到福,自己和儿子却是苦尽甘来。 「娘,咱家也养羊吧?」杨小河抬头望着母亲,不太确定地问道:「听爹和你说过这事儿。」 杨氏笑着点头,说道:「也不想养多了,又种地,又放羊的,怕你累着。」 「累不着。」杨小河生怕自己少了个活计,赶忙说道:「俺看别人家怎么养了,用那个玉米秸杆喂就成,不用天天赶着去吃青草的。」 杨氏说道:「嗯,你爹也是这么说的,要咱家种些玉米,还有土豆。二十来亩田地,足够一家人吃喝了。」 杨小河咧嘴笑道:「谁让咱家是军属呢,只要交一点赋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等俺够了岁数,也去从军。」 杨氏虽然没什么见识,可三年平辽还是听到的,心里盘算了一下,到那个时候,差不多也不用打仗,都能过上安生日子了。 敷衍地点头,杨氏也不想现在就给儿子浇冷水,便岔开了话题,说道:「你爹让你好好读书识字,你别偷懒。等他再回家探亲,你让他高兴高兴。」 杨小河呵呵笑了两声,埋头吃喝,显是心中不是很情愿。 「读书识字是很有用的。」杨氏耐心地说道:「你爹能当上军官,这可是挺重要的。」 杨小河不想母亲再唠叨,连连点着头,答应道:「放心吧,娘,俺好好学,不落夜课就是。」 杨氏这才露出笑容,说 道:「明天炖小鸡,后天做鱼吃,过年让你解馋吃好。」 对于军属来说,粮饷已经足够三口之家的花用,甚至还要比一般的百姓更宽裕。年节上的福利,也足够让人眼热。 当然,如果没有别的经营的话,很快就会被那些现在还一般的老百姓超过。毕竟,耕种田地的数量,是否勤劳肯干,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如果百姓家有劳力,再买上两头耕牛,耕种百十来亩,甚至是更多的田地是没有问题的。 但象杨氏母子,即便不去劳作,也能够吃饱穿暖,更不让家中从军的男人担心惦记。 而这,也是东江镇,或者是郭大靖所要达到的目的。军人无后顾之忧,才能奋勇作战。 如果浴血沙场的结果,是连家人的温饱都难以保障,那又有什么意义,靠着爱国忠君的口号吗? 除了东江镇之外,各地明军却都存在着这种现象,那就是缺粮少饷。战斗力衰弱,缺少战斗意志,也都源于此。 .. 样样稀松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