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崇祯长见识
书迷正在阅读:唐人的餐桌、人在长安,出了名的渣男、十方天士、大秦摄政王、红楼:金玉良缘、无上正道、杀神、一品布衣、我让妈妈成为av女优、繁殖母女
“万岁爷,除了报捷文书,郭副帅还有作战方略和地图呈上,请万岁御览。”孙如海初时的紧张和惶恐少了一些,脑子也更灵活。 崇祯笑着颌首,吴承恩知趣地也没斥责孙如海失礼,上前接过转呈。 建虏在京城周边肆虐,皇帝心中郁闷愤怒的同时,也希望某位臣子呈上一份可行性报告。 比如什么时候才能打退建虏?除了被动防守外,还有没有别的计划? 可惜,包括他曾经最信任的袁督师在内,都是一问三不知,就等着建虏抢够了自己退去。 而郭大靖呈上的作战方略,则适时地填补了皇帝的遗憾和不满。 很好,终于有人能慰籍朕心,拿出一份可行的行动计划了。 崇祯翻阅着作战方略,看得很认真。郭大靖也写得详细,还附上了简单的示意图。 喜峰口、三屯营、遵化、石门、蓟门、通州……这是建虏绕道入关,并逼近京师所走的道路。 如果建虏要退到关外,除了原路返回外,就要从京师向北,通过昌平、顺义、密云,从居庸关或古北口出关。 这不仅要在大明境内多走几百里的路,出关之后还要绕个大远,边墙外也是燕山屏立、峰峦叠嶂,道路十分难行。 现在,建虏还未彻底击败虎墩兔,从古北口或居庸关出关,还要担心虎墩兔率部袭击。 即便这些困难都能克服,建虏走的是弓背路,郭大靖如果得到朝廷的支持,可以就近从喜峰口出关,继续切断建虏的退路。 而且,这可能不是东江军的独自行动,正在赶向京师的勤王军,以及山海关等各城的守城明军,也会参与其中,兵力更加雄厚,建虏更难抵挡。 所以,郭大靖认为皇太极综合各项考虑,多半还是要走遵化,从喜峰口、大安口或马兰峪出关。 郭大靖在书信中为崇祯皇帝分析得细致透彻,并建议皇帝下旨,命蓟辽总督刘策把蓟门守军撤至密云,待建虏过了蓟门后,再收复固守。 名为诱敌深入,可实际上是郭大靖根本不相信明军能够守住蓟门,白白地给建虏送人头。 “……万岁英明神武,待建虏撤退时,必然会派大军蹑踪衔尾。不即不离,令建虏如芒刺在背……末将在遵化严阵以待,大军于后掩杀,破敌必矣!” 崇祯频频点头,对郭大靖的方略深以为然。 没错,朕就是这么英明神武,早已经想到了要派大军尾追,与东江军前后夹击,于遵化尽歼建虏。 对于崇祯这种自以为是的军盲,郭大靖不得不分析到位,以免其得意忘形之下,胡乱地指挥。 如果不是他逼着众将强行出战,要挽回些颜面,和可怜的自尊心,满桂、孙祖寿等也不会战死。 各部明军更是伤亡惨重,再无敢战之心、追击之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建虏大摇大摆地退出关墙。 当然,郭大靖也只是尽力而已。能不能让明军少死伤,还要看崇祯的脑袋是不是真的进水。 如果崇祯依然是个糊涂虫,那就凭东江军一己之力,与建虏决战也有胜算。 为了麻痹皇太极,郭大靖故意只报万余精兵。而原来想着打辽镇的旗号,可两军的武器装备和战力,差距很大,估计是瞒不过去。 而在方略最后,郭大靖也不忘再给袁崇焕来记背刺。 “……建虏大饥荒,无粮自毙,靠哈喇沁诸部从宁远贩卖,暂时续命而已。此次入寇,若不能劫掠到人口牲畜、粮草物资,即便侥幸逃还,亦是亡无日矣!” 崇祯不由得暗中咬牙,对袁崇焕愈发生出恨意。 该死的袁崇焕,口口声声说哈喇沁诸部“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还什么“指天说誓,必不忘中国”,是愚蠢透顶,还是另有所谋? 建虏陷入大饥荒,本无力绕道入关,全是袁崇焕借哈喇沁诸部贩粮与建虏,哈喇沁部并为建虏储粮,才有如今之祸事。 重新收拾了下情绪,崇祯命人传召满桂、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等总兵,准备依据新形势,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崇祯并未摒退孙如海,有些情况,可能满桂等人会询问和确认。他也想从孙如海口中,了解一些东江军的作战经过。 孙如海也不是那么紧张了,也看出皇帝不懂行军打仗,讲起作战经过,也不是那么拘束。 “用火药车炸开城门,很好的办法。”崇祯听得津津有味,微笑着说道:“朕早就听说东江军的火器犀利,才能够屡败建虏。” 孙如海躬身说道:“武器装备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士兵的战斗意志。在激烈交战的血腥战场,能够心不慌、手不抖,还要敢于拼命,才能打败凶悍的建虏。” “这也有道理。”崇祯点了点头,说道:“武器相同,新兵和老兵也有很大的差别,说的就是战斗意志吧!” 孙如海也不想说得太详细,郭大靖已经交代过,说个皮毛即可,太过深究,容易暴露皇帝是个外行的事实。 “这次解送的首级,有两个应该是汉人的吧?”崇祯随口问道:“一个叫李思忠,另一个叫范文程。” 孙如海如实答道:“回万岁,李思忠和范文程都是留守遵化的汉官,李思忠是游击,范文程是生员。” “只是一个生员?!”崇祯稍显惊疑,不明白为何把他的人头带来,难道没有更高级别的建虏了? 孙如海说道:“这个范文程的祖上据说是宋朝名臣范仲淹,但却主动投靠建虏,为皇太极所信任,为其出谋划策。” 停顿了一下,孙如海继续说道:“郭副帅最恨此等汉奸,除范文程外,还有李永芳、罗绣锦、宁完我等人列于名单,活擒要千刀万剐,战场斩杀亦要枭首示众。” “原来如此。”崇祯这下明白了,颌首道:“汉奸至为可恨,合该有此下场,以儆效尤。” 范文程的官职不大,但祖上是名人,又是皇太极的军师,价值一下子就凸显出来,被解送京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崇祯喝着茶水,突然又想起了一个问题,开口问道:“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辽镇和东江镇应该是一样的政策,但效果却为何差别很大?” 东江军这几年来的风头很劲,只是从战绩来说,已经完全超过了崇祯倾全国财力支持的关宁军。 而关宁军的擅自逃窜,也确实伤了崇祯的心,对袁崇焕平辽方略产生了疑虑。 特别是“以辽人守辽土”,东江军为何能够屡战屡胜,关宁军为何又畏敌如虎,崇祯很想知道。 孙如海躬身道:“回万岁,毛帅和郭副帅都认为辽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军兴之后逃出辽东战地的,一种是饱受建虏荼毒,家破人亡、亲人亡故的。” 崇祯只是随口一问,却没料到这个小旗官竟然也能回答出来,不由得注目倾听。 “军兴后由辽西逃出的辽人,心胆俱丧,闻建虏之名而恐惧股栗,这些辽人在辽镇中居多。东江军收拢的辽人,则是与建虏有深仇大恨,无时不想报仇雪恨,是以能拼命死战,不畏建虏……” 崇祯的眼睛亮了,这么简单的道理,自己怎么没想到。 还有那些大臣也没提醒,袁崇焕更是不知关窍,还为此举措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嗯,嗯,学到了,学到了呀!谁以后再敢用这话来诓朕,朕就详细问明,让他们无地自容。 在崇祯看来,与这个小旗官的言谈之中,可谓是获益匪浅。一个小旗官都有此见识,若是郭大靖,应该更能为朕解惑释疑。 “赏,前来报捷的都有赏赐。”崇祯心胸为之一畅,建虏入寇京师以来,整日的愁闷积郁,今日才算是龙颜大悦。 王承恩痛快地应承着,皇爷心情大好,他们这些宫人,也不必再战战兢兢,唯恐因小事而触怒挨罚。 孙如海跪倒谢恩,被宫人安排到偏殿,等各位总兵前来军议,可能会向他咨询一些情况。 ……………… 建虏在良乡、固安劫掠之后,听闻关宁军溃逃,皇太极率军再次杀回京城。 行到卢沟桥时,从遵化逃脱的参将英俄尔岱辗转赶到军中,向皇太极报告了遵化失守的坏消息。 “不是辽镇,他们没这样的战力。”皇太极详细询问了作战经过后,摇着头,做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应是东江军一部。” 代善皱起了眉头,沉声道:“若是东江军跨海而来,且断我军退路,形势就大坏了。” 莽古尔泰却有些不以为然,原来的谨慎小心,已经被纵横无敌、劫掠财帛无数所全部打消。 “东江军,嘿嘿,不过是数千人马,何惧之有?”莽古尔泰撇着嘴,略有些鄙夷地看了代善一眼。 象他这般猖狂嚣张的,差不多是大多数建虏的心理。 长驱千里,战无不胜,所遇明军的战斗力皆是渣渣。敢于主动进攻的明军几乎没有,一两千建虏便能打败近万明军,让建虏是愈发的骄狂。 皇太极笑了笑,转向其他贝勒将领,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当然,己军现在的精神状态,让他感到很满意。 同时,因为作战的顺利,劫掠的丰厚,皇太极的威望也得到了提升。连代善和莽古尔泰,也没了怨言,服从号令,很是积极。 “跨海远征,东江军能出动的人马,最多不过万余。”多尔衮开口说道:“且还是轻装而来,无法携带很多的重武器。” 阿巴亥嘿然一笑,说道:“说不定,这是重创东江军的好机会。虽说是在明国境内,可东江军怕是要孤军奋战,指望不上友军相助吧?” 阿济格深以为然,连连点头,说道:“东江军若和其他明军联手作战,怕是败得更快、更惨。” 战场上友军的临阵脱逃,或是不堪一击,肯定会对战局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甚至导致惨败也不意外。 建虏分析得很到位,郭大靖也早有预防措施,与建虏决战只靠东江军。所谓的友军,不添乱就是最好了。m.zwWX.ORg 皇太极缓缓说道:“东江军袭取遵化,必然是想着倚城而战,发挥其防御的优势。而我军不仅要安然退出边墙,还要把缴获的粮食物资也运回去。” 说着,他拍了拍桌案上的地图,朗声道:“既如此,我军便原路回师,横扫所有敢于阻挡我们的障碍。” 利用劫掠来渡过大饥荒,本来就是皇太极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 现在,尽管后路被断,但皇太极还是有信心,凭着高昂的士气,能够打通道路回师。 对于遵化的失守,皇太极之前其实也想过这种可能。 毕竟,那里只留了五百披甲兵、三百无甲兵,兵力十分薄弱。可惜,建州勇士的凶悍,范文程的智谋,也不能保遵化不失。 在皇太极看来,这也是一个意外。东江军竟然能够跨海远袭,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就凭万余人马,就能阻挡住我军归师的通路吗? 皇太极对于东江军确实有忌惮,但还不到望风而逃的地步。甚至于,对阿巴亥等人的说法也有那么点赞同,认为是一次打击东江军的机会。 东江军靠的什么屡次取胜,火器犀利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红夷大炮,以及那种射程更远的火炮。 跨海远袭不会携带笨重火炮,或者是只有少量随行,这就等于让东江军的战力降低了一半。 再有一点,东江军没有太多的时间构筑坚固的工事。在旅顺堡、南关的挫败,与东江军的完备工事也有很大关系。 皇太极的目光移注到地图上,与郭大靖所分析判断的一样,他也在权衡利弊。终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沿着原路班师。 这是最能达成此次行动的战略目的的选择,绕路出古北口,只是军队还好。可粮草物资呢,人口牲畜呢,金银财帛呢,不运回辽东,怎么渡过大饥荒? 其实,皇太极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 他哪里知道,严格地说,郭大靖已经惦记了数年之久,做了力所能及的所有准备,可以说是蓄谋已久,就憋着在这一次重创,甚至是打垮建虏呢!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