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887节
书迷正在阅读:大唐闲人、韩星萧清寒、大秦:我靠读书入圣,开局召唤大雪龙骑!、明朝海患、网游之这个村长有点凶、萌王:利姆露的异界旅行【二】、网游之奶里有毒、从DNF关服开始当神豪、他和她们的群星、技校生相亲女博士见面畅谈核聚变
说着,他双目又左右看了看,接着道:“胡公你是不知,如今有一些府邸,已经大面积用玻璃来进行采光了,栖霞那边的玻璃作坊,供不应求。哎……大家都劳于案牍,可不能因此而熬坏了身体。” 胡广也不由感触地道:“医学院的大夫,也是这样嘱咐的,说老夫身上有三害,其一便是腰骨不好,是久坐的缘故,其二是老眼昏花,迟早要患眼疾,其三是风痛,是久处潮湿的缘故。” 张安世道:“这可不得了,需好生养一养才好,如若不然,久而久之,再过一些年,便痛不欲生了。” 胡广微笑,看张安世更觉得顺眼了许多! 别人说这些话,都是口惠而不实,张安世不一样,张安世一旦开口说这样不好,却往往真可能给你落实一点好处。 当然,胡广也不是贪图好处的人,他主要还是担心杨公。 不过胡广没有往上头继续深究下去,却道:“殿下方才说有事……” “是这样的。”张安世道:“胡公是江西人吧?” 胡广点头。 张安世道:“江西这边,皇孙开修铁路,在江西开始雇工,此事,胡公知否?” 胡广道:“奏报倒是看了,不过铁路司的事,说实话,老夫毕竟不擅长,也不好细究,术业有专攻嘛。” 张安世笑了笑道:“不过江西民风还是太保守。因而,愿意应募者寥寥,说到底,终究还是有一些无良的士绅,妖言惑众,百姓们不敢应募。” 胡广皱眉,叹口气道:“江西文风鼎盛,人人崇尚读书,如今想教大家改变,总还需一些时日。” 张安世居然没有辩驳,反而干脆地点头,道:“这却是实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万事,总要有人开这个头!” “胡公……的家乡就在吉水县,现在铁路到了饶州,不日,要去南昌府,更会去吉安府。殿下现在有意招揽贤才,既要劳力,也需一些左右臂膀,若是有人去相投,尤其是像胡公这样出自书香门第的人家率众去,为铁路司效力,那么这江西的军民百姓见了,可能就不会有这样多的抵触了。” 胡广听罢,倒是有些小心起来! 说来也可怜,他的族人,总是要被人惦记。 杨公劝他别和族人牵涉太深。 解公想骗他的族人去爪哇。 陛下惦记着他的那些族人,磨刀霍霍。 现在好了,宋王殿下,也来盯上了。 胡广不免感觉既心塞又心累! 同时立即警惕又小心地道:“这……这……修铁路?他们也不懂。” 张安世看着胡广的反应,又怎么不明白? 他却像是没看破一般,依旧泰然自若地笑着道:“铁路司里头,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招揽,既需治政之才,也需治军之才,更需判官,还需大量的教师、医者、匠师,当然,所需最多的还是劳力。” 胡广咳嗽:“这个……这个……嗯……” 张安世道:“铁路司并非是教大家服徭役,是正儿八经给薪俸的,这铁路司现在招募的人,眼下暂时是以正式的员工为主,也定下了十五等的薪俸,这薪俸既靠资历,也凭借本领。早去早得。” 顿了顿,他继续介绍道:“不只如此,还要在沿线,修建住房,若是家里有孩子,也可就近读书,总而言之,虽说未必及得上为官,可只要真有几分本领,进了这铁路司,未必没有前程。” 胡广听罢,一时愣住。 若是这样,那还真是很有诱惑性的。 他低头,思索不语。 张安世道:“我知胡家有才学的人多,可胡公清廉,害怕被人诟病,所以一直避嫌,许多的子弟,都闲居于乡中,这样下去可不好,闲居久了,人是要荒废的,倒不如出来做一些事,既是帮了朝廷的大忙,也好教他们有一个去处。” 张安世这一番话,足以让胡广心动了。 他知晓张安世所说的这些好处,肯定是会兑现的。 张安世也恰恰说中了他的心事,胡广这些年,虽位列中枢,家里有三个儿子,还有不少的侄儿,不过胡广的性情,最是洁身自好,不敢将自己的子弟们带来京城,更不敢对自己的子侄们做什么安排,就是怕别人说自己徇私枉法。 甚至是科举考试,他也能不鼓励就不鼓励,也害怕一旦子侄们高中,反被人认为考官是看在了他胡广的面上,因而,许多子弟,到了秀才,便依旧还在乡中读书。 只是这样下去,确实不是办法,他胡广倒是成就了清名,可子弟们却惨了。 现在,张安世希望他能让子弟们进入铁路司,这铁路司,总不算做官吧,而且现在也没人肯去,胡家子弟去,反而是帮助朝廷,于公于私,也没什么诟病的。 至于待遇…… 他看着张安世道:“怎还有住房?” 张安世道:“就说吉安府吧,车站那边的地也不值钱,可为了大家安心的修建铁路,甚至将来运营铁路时出力,总要给人遮风避雨的地方。” 胡广带着疑虑道:“这……这会不会不妥?” 张安世十分坦然地道:“所谓食君之禄,才能忠君之事,修通铁路,乃是国策,若是铁路司的人都挨饿受冻,这像话吗?” 胡广点了点头,却还是慎重地道:“老夫得想一想。” 张安世便笑着道:“想吧,不着急,不过眼下铁路司在用人之际。胡公你也晓得,如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正缺人手,所以待遇和安排自然不错,倘若是有才识的,且精通文墨之人,那就更是教皇孙殿下如获至宝了。不过……等将来……” 胡广:“……” 见胡广不搭腔。 张安世便起身:“我该回值房办公了。” 胡广抿了抿唇,手紧了紧,就在张安世即将转身之时,连忙道:“且慢。” 张安世很是随性地道:“胡公还有什么见教?” 胡广有些尴尬,咳嗽一声道:“那……那个……老夫终究还是需要问问族人的意思,报效之心,老夫是有的。可子侄们是否甘愿,总也要问一问。” 张安世便笑着道:“那么就请胡公有闲时,修书一封就是,其实这事,也不必急。” 胡广颔首。 张安世一走,胡广便开始琢磨开了。 他口里喃喃念着:“张安世理应不是这样的人吧。” 于是,在短暂的驻足之后,他猛地到了案头,取了笔墨,当即挥毫泼墨,片刻功夫,修了一封书信,道:“来人。” 有舍人进来。 “这一封书信,立即发出去。” “喏。” …… “殿下,殿下……” 朱瞻基忙碌了一天,刚刚歇下,此时听到动静,不由皱眉。 不多时,便有书佐来道:“从吉安府,突然来了数百人,浩浩荡荡……竟来投咱们铁路司。说也奇怪,为首之人,竟有十几个纶巾儒衫的秀才,起初还以为是来滋事的,后来才知,是想来铁路司里公干。” 朱瞻基一愣,铁路司招募劳力就都已是捉襟见肘了,何况还是纶巾儒衫的读书人。 来了饶州这么多时日,一个读书人都不曾来应募。 一方面,这些读书人本就有家业,志不在此,再加上江西这边文风鼎盛,对铁路司抱有敌意,一旦投铁路司,是要教人瞧不起,戳脊梁骨的。 朱瞻基不免带着几分怀疑,喃喃道:“不会是探子和细作吧?” 细细一想,这又非是行军打仗,和细作有什么关系? 不过作为历练已久的朱瞻基,很快就定下心来,当即,朱瞻基道:“将为首之人请来。” 不多时,便有一读书人进来,三旬上下,一脸清瘦,却也仪表堂堂,进了朱瞻基的小厅,当即行礼道:“小民胡穆,见过殿下。” 朱瞻基微笑道:“吉安府来的?” 胡穆道:“是,小民乃吉水县人。” “吉水县,胡氏?”朱瞻基看着胡穆,不由道:“吉水胡广,和你有亲?” 胡穆不俾不亢地道:“正是家父,小民家中排行第二,父亲胡广,在朝为官,长兄……则被陛下封了一个荫职。” 朱瞻基听罢,顿时脸色变了变。 他方才也只是下意识的一问,没想到居然是胡广的儿子。 他对那位胡广的印象,是保守和顽固的小老头儿,可他的儿子……跑来做什么? 朱瞻基当即道:“原来如此,你要入铁路司?” 胡穆道:“听闻铁路即将在江西修建,胡氏深受皇恩,自要献上绵薄之力!这一次,不但小民,还有小民的三弟,以及其他堂兄弟,以及一些远亲,还有乡中被小民一并说动来的族人,足有三百七十二人,多是年轻力壮,特来为殿下分忧。” 朱瞻基:“……” 胡氏乃是书香门第,累世为官,到了胡广这一代,更是位列宰辅。 可以说,算的上是江西布政使司内,一等一的人家了。 此番,胡家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这无疑对朱瞻基而言,是久旱逢甘霖。 朱瞻基努力按捺住心头的激动,道:“可是心甘情愿?” 胡穆谦和地道:“一切听殿下安排就是。” 朱瞻基大喜,随即道:“好,有功名之人,或安排在江西铁路司中任书佐、文吏,亦或在学堂里教人读书。没有功名的,却能识文断字的,需安排去铁道学堂修学三月,教授一些铁路的和蒸汽机的大致原理,而后以匠师任用。至于其余的,也一并安排在各工程队中行事。” 朱瞻基道:“照规矩,你们是初入铁路司,所以即便如此,还是需先从文吏和书佐做起,你也不要觉得委屈,倘若当真踏实,本宫自有稳妥的安排。” 胡穆道:“是。” 有了这胡氏如此,确实有极强的示范效应,朱瞻基自是大喜过望,不过这些人到底能不能用,他还是留着一些心眼。 于是道:“你暂在铁路司下头的饶州站街道里头任文吏吧,协助铁路司,安置迁徙来的军民百姓,负责统计户籍。” 胡穆领命,而后,便出去向随来的族人说明了此事。 众人不由得沮丧,胡广修书来,还以为有什么重用,谁晓得……竟是教人为吏,亦或为普通的教师,甚至还有不少乡人,在此为苦力。 可胡穆却是老实人,道:“父亲既有安排,我等依着便是,父亲不会害我们,大家安分守己,好生听用便是。” 胡穆继承了胡广的性情,是个老实人,一直都在家读书,此番父亲修书来,他也不敢辩驳,虽然心里不免极为失望,却也不敢多想。 次日,便有司吏领了去,而后,便到了这饶州站,而饶州站比胡穆想象中还要糟糕,此地虽是土地已是平整,可现在许多的工程队,却还在夯实路基,许多车马,来回穿梭,尘土飞扬。 至于所谓的饶州站街道,实际上现在就是一块荒地,地是平整了,未来的规划,有站台,有市集,甚至还有许多的建筑,可眼下,大家却都搭着临时的工棚,暂时栖身。 那司吏,直接取了足足一箱子的文牍,教他先适应和学习,到了下午,再带他去监工。 铁路的修建,和街道没关系,街道现在主要除了安置人员之外,就是要将学堂还有医馆以及街道的衙署先修起来,因为人手不够,到时少不得连他这文吏,也要去监工。 一会儿功夫,胡穆便灰头土脸起来,实在是灰尘太大,而且到处都嘈杂,动辄有人吆喝,还有一些小贩和货郎,见此地人多,且这里的壮力都有薪俸,因而兴冲冲的便来贩卖一些杂货,为了招揽生意,便开始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