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饭txt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的父亲是嘉靖在线阅读 - 第22章 栽圳不才,愿做拔剑之人

第22章 栽圳不才,愿做拔剑之人

    唐顺之还是不为所动:“王爷恕我直言。就算浙直的十二万兵卫所军都听我的,仗也打不赢!

    卫所军,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别说打倭寇了,他们不侵扰百姓就算好的了!”

    朱栽圳语出惊人:“如果我在浙直编练一支新军,让他们习练你的鸳鸯阵、三才阵呢?”

    唐顺之惊讶:“王爷竟然知道鸳鸯阵和三才阵?”

    杨博同样惊讶:“王爷要编练新军?皇上知道么?即便皇上同意,朝廷和地方上也拿不出银子来啊!”

    朱栽圳道:“杨老部堂,编练新军的事,我自会向皇上请旨。至于银子,我会想办法。”

    他转头又道:“唐先生,据我所知,鸳鸯阵、三才阵是你耗尽毕生所学,创造的两种专克倭寇的阵法。

    难道,你不想将这两种阵法在东南付诸实战?

    读书人学以致用,庇佑东南千万百姓。岂不快哉?

    你虽学富五车,一身本事。活了大半生却碌碌无为。是时候建功立业了,我的唐先生!”

    士为知己者死!唐顺之仿佛遇到了知音!且,这个知音是当朝郡王!

    唐顺之不再推脱,他拱手道:“既然如此,我就随王爷去东南走一遭!我已经五十四岁了,为了百姓,就算一把老骨头扔在东南也值了!”

    朱栽圳道:“那就请唐先生先回家,收拾下行装。三日后我们出发,去东南!”

    唐顺之走了。朱栽圳凝视着他的背影,心里乐开了花。

    收获军略奇才、军阵大师一枚。我的参谋长找到了。接下来,要找一位前敌总指挥。

    杨博在一旁问:“王爷,您今天说,要在兵部调两个人?敢问另一个人是谁?”

    朱栽圳微微一笑:“另一个人此时不在京城。在山东。我需要你发一张调令。此人的名字是——戚继光!”

    杨博震惊了!他道:“王爷竟然也知道那柄尚未出鞘的绝世宝剑,前任兵部侍郎杨守谦留给明军的青年英杰?”

    朱栽圳侃侃而谈:“我对这个人了若指掌!戚继光,登州人。他的祖先洪武年间参加了云南之战,战死。给戚氏子孙留下了一个世袭指挥佥事的铁饭碗。

    一般来说,戚继光这种勋贵子弟,都会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领着饷银,娶几个小妾,斗鸡跑马度过一生。

    可是,他却从小刻苦读书,闻鸡起舞,习练武艺。

    二十一岁那年,已经袭了世职的他,甘愿放下身段,跟一群白衣武举人上京,参加武会试。

    奈何正好赶上庚戌之变,俺达汗打到了京城之下。

    戚继光组织了十几个武举子,上了城墙,协助三大营防御外敌。

    俺大汗退兵后,他根据战场上得来的经验,写出了《备俺达策》。

    兵部的杨守谦老部堂对他十分欣赏。授予了他蓟镇旗牌官的职位。

    旗牌官,说白了就是传令兵的头儿。杨老部堂让他当旗牌官,是为了磨练他。

    整个北边所有将领的每一道军令,都是经戚继光之手传达出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用兵。

    如今,戚继光已经调到了山东充任都司佥事。那是个有职无权的官儿。

    他是一柄宝剑。宝剑岂能久藏于鞘中?

    杨老部堂,载圳不才,愿做拔剑之人!”

    杨博目瞪口呆:“大明的世袭武将多如牛毛。王爷竟对戚继光如此了解?

    您真是知人善任啊!实不相瞒,一年前我就有意将戚继光调往浙江。

    奈何那时候我得罪了裕王爷。裕王爷按着调令不让往外发。”

    朱栽圳道:“皇上已经答应我,随员任我挑选。这回你尽管发调令!你让他在德州等我!另外,让他带上他的夫人!”

    杨博不解:“打仗是男人的事。王爷让戚继光带夫人做什么?”

    朱栽圳笑道:“杨老部堂有所不知。戚继光的夫人是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豪杰。梁红玉、穆桂英一般的人物!

    如果说戚继光的战力是十,戚夫人至少也有个七八!”

    杨博道:“那臣这就回大堂发调令。”

    朱栽圳笑道:“我也该走了。再会,杨老部堂。”

    朱栽圳出得兵部,心想:已经有了一位参谋长、一位前敌总指挥外加一名女副官。现在该去找一个后勤部长了!

    小太监刘五七见朱栽圳出来了,迎了上去:“殿下,咱们回宫么?”

    朱栽圳摇摇头:“不,去吏部!”

    朱栽圳心目中的那位后勤部长,如今在吏部任职。

    朱栽圳来到吏部后,点名见了吏部文选司郎中——王国光!

    王国光在正史中是大明第一经济学家。他编纂的《大明会计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是经济专业学生的选修教材。

    其实,对于王国光愿不愿意跟他去东南,朱栽圳心里也没有底。

    因为王国光现在担任的是天下第一肥缺!虽是五品郎中,给个从二品巡抚都不一定换!

    吏部文选司,管着天下文官考核、推荐。类似于后世的组织部,最高级别的那种!

    文选司郎中,甚至有权力向皇帝推荐六部侍郎、尚书!

    掌握着这项权力,天下哪个官员不得高看你一眼?

    无须纳贿,光冰敬、炭敬、节银这些“合法灰色收入”,恐怕一年就能收个十几万两。

    若手黑一些的,一年搞个五六十万两丝毫不成问题。

    朱栽圳见到了四十多岁的王国光。他问王国光:“我听说王先生精通经济之学。不知道你对我的贡赠之策有何看法?”

    王国光道:“是一个绝妙的法子。利国利民。下官佩服的很。不过......”

    朱栽圳问:“不过什么?”

    王国光道:“可惜是空中楼阁。”

    朱栽圳平静的问:“敢问,为何是空中楼阁?”

    王国光道:“因为东南倭寇肆虐。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根本集中不到宁波、泉州、广州三处地方。运到半路恐怕就已经被倭寇抢了!

    要想跟西洋人做成生意,必须先平定倭患。可是,平定倭患谈何容易啊!

    东南十几万卫所军,能被几十个倭寇打得节节败退,唉!”

    朱栽圳道:“王先生一针见血!我知道,你的特长不是选人,而在经济。我打算让你当随员,跟我一同去东南。

    我平倭,你给我当经济大管家,如何?”

    朱栽圳万万没想到,王国光竟一口答应了下来:“下官愿往!那日在永寿宫,听了王爷所作《平倭檄文》,下官热血沸腾。

    当时下官就有随王爷去东南的意愿。只是怕王爷嫌弃我,故而没有主动请缨。”

    朱栽圳惊讶:“王先生舍得文选司郎中的肥缺?”

    王国光这人坦诚到令人发指:“下官做了三年文选司郎中了,光是官场的陋规例银就收了五十几万两。

    恐怕王家几代人都花不完。银子我已经赚够。是时候报效朝廷了!

    另外,若王爷不嫌弃我的银子脏。我可以拿出三十万两,作为您的军费。

    我清楚,您去东南平倭,朝廷是拿不出银子来的!”俺叫刘可乐的我的父亲是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