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饭txt文学 - 历史小说 - 数风流人物在线阅读 - 庚字卷 第十五节 福将,投其所好

庚字卷 第十五节 福将,投其所好

    “难得冯卿如此体谅朝廷困难,如今蒙古人入侵顺天府应对乏力,北部诸县逃难流民蜂拥而至,京师城人满为患,可能冯卿进城时也看到了,城外尚有大量逃难流民云集,可京师城已经不敢在开门接纳了,否则一旦京师城内都乱了,那将不可收拾。”

    冯紫英的话让永隆帝对顺天府衙也产生了一些不满,人家冯紫英才去永平府一年不到,得知蒙古人可能要入侵的消息便知道积极应对,坚壁清野,提早准备,甚至还不惜冒风险组建民壮来保卫城池,可顺天府做了什么?

    什么都没有做,就这么眼巴巴的把朝廷望着,就等着朝廷能一下子把所有麻烦事儿都解决了,那还要这个顺天府衙何用?

    若是顺天府也能提早在怀柔、密云、昌平这些州县做好应对准备,不说一定要采取永平府那样的坚壁清野政策,但是起码可以先撤出一些城外野地的民众,防止蒙古人通过掳掠他们获得粮秣补给,也防止蒙古人将这些人掳掠回草原。

    至于说城池的加固,永平府人家早早就开始做了,而顺天府除了对京师城墙十分看重外,其他州县的城池根本就没有怎么在意,而各州县似乎也一样都沿袭了以往的惯例,听之任之,结果就是等到蒙古人打进来了,才张皇失措,乱成一团。

    这两相对比,差距实在太大,也难怪永隆帝生闷气。

    “可是皇上,如果闭门不纳,不但有伤皇上仁德之誉,亦会给诸如白莲教、闻香教这些秘密会社以可乘之机啊,这些流民不比外地口民,都是这京畿之地的流民,一旦起了乱子,对整个京师城的危害极大。”冯紫英提醒道。

    “那冯卿可有更好的主意?”永隆帝微微皱眉。

    方从哲和他也提到过此事,但是赈济花费巨大,却又不能不做,而且关键在于这些流民光是靠粥米接济熬过今冬尚可,明春如何办?

    他们的家园屋舍被毁,朝廷不可能替他们重建家园,这就会成一块挥之不去的伤疤留在城里城内,成为一个巨大不安定的隐患。

    “是否可以考虑效仿东番迁民之策,由朝廷和商贾携手看来解决最贫困的无地流民生计问题?”冯紫英迟疑着提醒道。

    永隆帝猛然醒悟,但是随即皱起眉头:“这批流民数量可不少,不是三五千人,可能涉及数万人,能行么?”

    “臣以为是完全可行的。”冯紫英顿了一顿之后才道:“安福商人在东番的拓垦进行得很顺利,盐场和稻米种植都已经打开了局面,而且安福商会的人还在不断的迁入更多的流民,当然,东番荒地极多,按照现在迁民拓垦进度便是三五十年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若是有机会,其实完全可加大力度,当然这就需要官府的支持和配合,……”

    “而现在这种情形其实对各方都有利,这些流民一去东番只要肯拓垦就能获得土地,何乐而不为?而对于安福商人们来说,只要肯去,他们就能这些人纳入统一的拓垦计划,些许土地其实对商人们并不重要,商人们要的是这里的出产和未来的市场,……”

    冯紫英又耐心地向永隆帝解释了一下东番垦拓模式,“这些流民迁移到东番,按照朝廷当初的约定,一定年数免赋税劳役,他们可以安心拓垦,但出产的粮食、盐巴可以供应大周,另外东番的稳固,可以防止红毛番等西夷和倭人对我朝东南沿海的窥伺,……”

    永隆帝点点头,“唯一可虞的就是这北直隶百姓骤然远去东番,东番听说气候湿热,也不知道他们能否适应?”

    “这也是一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臣也考虑过另外一个方案,迁民辽东!”

    冯紫英的话让永隆帝一震,“冯卿,迁民辽东不是你一个人提过,可是你知道这其中的难处么?”

    “臣知道。”冯紫英点点头:“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后勤保障问题,辽东气候寒冷,粮食难以自给自足,而原本海运不畅,导致了通过陆路运输的成本高企,使得粮油等生活必备物资运到辽东之后价格极其高昂,所以辽东承载人口始终是一个瓶颈制约,但是臣以为现在其实已经可以打破这个瓶颈了。”

    “哦,如何打破这个制约?”永隆帝来了兴趣。

    “陛下恐怕还不知道臣去永平府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榆关开港吧?”冯紫英问道。

    “榆关?”永隆帝想了一想,“你是说山海关下的榆关,开港了?”

    “对,北地士民不是一直对开海之略抱有很大疑虑么?他们认为江南在开海之略中得利甚多,而北方则是一无所得,臣也就要打破这种固有观念想法,让他们看到,我们北方一样可以从开海中获益,榆关开港就是第一步,榆关就在山海关下,它的开港可以使江南、两广乃至东番这些地方包括粮、布、油、茶等物资直接从榆关登陆进入辽西,像广宁这一线卫所运输成本起码可以比经通州和天津卫上岸节省一半以上,……”

    “……,而且下一步这些商人有意在三岔河口、鸭绿江口和金州中左所分别开埠建造码头,这样一来,整个辽东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的物资运输补给成本比起现在都可以降低七成以上,……”

    永隆帝眼睛发亮,辽东一直是大周自元熙三十年以后的一大隐痛,建州女真的飞速崛起简直让大周朝廷上下夜不能寐,但是要防守辽东,善战之兵是一方面,最为头疼的还是后勤保障,运输成本更成为最大的制约。

    一石粮食从江南运到沈阳中卫,恐怕连四成都剩不下,六成都在路上消耗掉了,而辽东气候寒冷,使得其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只要是以种植一季粟为主,而且辽东多灾害,即便是这一季粟的种植也经常受到影响。

    如果能解决运输问题,无疑可以极大的提升整个辽东的补给能力。

    “如果能够从榆关、三岔河口、金州中左所和鸭绿江口四处开埠建立码头,不能说彻底解决辽东的粮食补给问题,但是臣以为起码能够解决大半,那么辽东这片土地承载人口便可得到稳定增长,但这只是一方面,臣听闻徐光启徐大人在天津卫隐居培育从西夷传入的几种农作物,一名土豆,一名番薯,一名玉米,皆是不择地土之物,辽东山地丘陵颇多,不利米麦种植,若是此三物能在辽东得以广泛种植,代替择地的粟和麦,那么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辽东产粮不足的缺口。”

    如果说前面一个问题冯紫英给了永隆帝大喜,那么后面这个建议就是给永隆帝惊喜了。

    “冯卿,你说徐卿在天津卫隐居一事朕知晓,可是他在天津卫培育西夷作物,朕却从未听闻,你说那三物真的比米麦更好?”永隆帝的这个问题可不简单。

    汉人千年以来粮食一直是粟、麦、稻为主,麦、稻也是宋代以后才逐渐取代粟成为主要作物,尤其是在北方粟的地位哪怕是到了前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辽东更是如此。

    “臣只能说这三种作为更适合一些山地和土质贫瘠地区种植,倒不敢说能取代粟麦稻了,但臣听闻那土豆和番薯的产量颇大,尤甚麦稻,只不过其口味却不似麦稻那般感口,为大众所接受,但臣以为若是兵荒马乱,灾荒年间,这等物事却是最适合来填饱肚子,求得一命,……”

    冯紫英的话让永隆帝连连点头,“冯卿此言有理,若是饿得连性命都不饱时,哪里还能顾得上什么味道口感?此事若是真的可行,那不仅辽东,像宁夏甘肃陕西等边荒贫瘠之地,是否皆可大规模推广,以解小民之困?”

    “陛下,此事徐大人还在试种培植,可能也会因为各地土质气候水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情况如何,恐怕还得要看徐大人那边的试种效果,所以臣之前也不敢妄言,只能说可以作为辽东方面的一个补充。”

    永隆帝老怀大慰,他发现自己每一次见这个冯紫英,这家伙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好像这家伙还真的是自己的福将。

    “唔,朕知道,朕还不至于一下子就把希望寄托在这等尚无定论的事情上。”永隆帝笑眯眯地道:“冯卿做事,行一算三,难怪无往不利啊。”

    “陛下夸赞,臣惶恐。”冯紫英赶紧起身行礼。

    “嗯,冯卿心忧国事,朕只有欢喜之意,卿又何必惶恐?”永隆帝微笑颔首,“朕听闻黄得功部出喜峰口增援曹家寨李如樟部,冯卿可是担心李如樟部的失利会让你父亲背上不利的名声?”

    冯紫英脊背又是一阵恶寒,这一位可真的是句句诛心啊,问得自己从哪个角度回答都不合适。

    想了一想,冯紫英也只能跪下叩拜,“陛下圣明。”

    永隆帝哈哈大笑,状极欢愉。瑞根的数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