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一四 魏氏秦国(上)
书迷正在阅读:[原神]大家都是我的翅膀(np)、色业大亨【1vN,H】、您的神龙已发货、孤城记、金玉台(女帝 NP )、少卿与杂役(女扮男装 双洁)、Imaginary Sky、圈养 (病娇 1v1)、投亲(H)、男主都想睡我(NPH)
长安。
如今的长安成,已经不是大齐西京,自从魏氏占据关中,长安就变成了凤翔军首府,而后朝廷加封魏崇山为秦州郡王,长安便成了魏崇山的王城。
在吞并汉中之后,魏崇山上表朝廷,请求大晋封他为秦王,赵北望没有同意,他便自己给自己加封了秦王的头衔,麾下群臣皆得以加官进爵。
在魏崇山自封为秦王之后,已经吞并楚地的杨延广自封为吴王,算是与大晋王朝撕破脸皮,完全走上了列土封疆的道路,坐视了割据自立之实。
岭南两广是自己封自己为岭南节度使,在魏崇山、杨延广自封为王后,也给自己安上了岭南王的头衔。
时至今日,魏氏、杨氏各自的大业根基皆已稳固,治下之土成了自家王国,治下之民俱为王国子民,军心民心无不收拾停当,霸业既成,只待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是日,魏崇山、魏无羡、孙康、蒋飞燕等人齐聚王宫,商议中原之事。
中原四镇风波闹得人尽皆知,各种消息都有探子传回长安,秦王国上下皆知此乃大晋皇朝手笔。既然大晋朝廷已经率先进入中原,他们没道理落后。
“河北河东刚刚稳定下来,孤原本以为赵氏会巩固基础,让内部彻底平顺,而后才会寻求向中原用兵,没想到他们动作这么快,竟然赶在秋日之前就已出动。”
魏崇山摸着下巴,看着众人,“事到如今,诸位有何应对之法?”
孙康见魏无羡没有急着开口的意思,正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蒋飞燕已是率先开口:
“中原地大物博人丁众多,得到中原不仅能极大扩充实力,彻底甩开与其他诸侯的距离,拥有雄视天下的资格,且进可攻退可守,四向用兵的主动权尽在掌握,对北面可以将赵氏封锁在河北河东之地,对南面能够让杨氏北渡不了淮河,可谓是占尽大势。
“自古以来,以关中为基业者,一旦东出潼关成功,大军取得中原,皆能成就一番大业,故而得到中原,便相当于得了天下!
“臣以为,赵氏已然占得先机,秦国应当聚集举国之力,立即发兵中原,绝不能让赵氏在中原取得大势!”
秦国,秦王国之意,如今魏崇山乃秦王,与众人君臣名分早就定下。
——这便是诸侯。
魏崇山抚着胡须点头,蒋飞燕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他很是赞同。
孙康不满地看了蒋飞燕一眼,对后者抢在自己前面说话不甚开心,论修为他是王极境中期,论地位他官职也比对方高,怎么都该是他先发言。
蒋飞燕之所以敢抢先,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蒋飞燕虽然还没到王极境中期,但蒋氏家大业大,族人势力非同凡响,于过往战争中屡立大功,在秦国影响力不俗,俨然要成为秦国第二大氏族。
而孙氏在国战中损失惨重,现在又没有多少出类拔萃的子弟,算得上是靠得孙康独自支撑,真论整体力量,孙氏不如蒋氏。
另一方面,蒋氏根基在中原汴梁,眼下虽然举族迁徙到了关中,毕竟是客人,只有打回中原汴梁,才能重拾完整蒋氏传承,祭奠祖坟告慰先人。
——祖坟在敌人手里算怎么回事?这种情况世家万不能忍。
且蒋氏在汴梁根基深厚,一旦秦国大军东出,蒋氏靠之前的影响力与人脉关系,可以对大军提供很大帮助,再立非凡军功,那就能坐实秦国第二氏族之位。
“大军平定蜀中不久,还未完全赶回,更未休养生息,且秦国近来连年征战,粮秣不足,今年秋粮还未收上来,此时贸然发兵,多有不妥之处。”
孙康提出了与蒋飞燕之言向左的意见。
反对蒋飞燕,既是表达对后者抢先发言的不满,也是为了彰显自身存在感,魏崇山若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今日便算是压了蒋飞燕一头。
今日压一头,明日压一头,久而久之,他就彻底压制住了蒋飞燕——虽然在庙堂之上,他本身的地位就高过对方,奈何对方总想靠着家族之势挑战他。
要保住自身地位,就得时时争斗,片刻松懈不得。世事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依孙将军之见,秦国该当如何?”魏崇山承认孙康说得话有道理,但并没有表达自己认可与不认可的态度。
孙康道:“大军出动事关重大,而胜负往往在于一线,所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臣以为,此时派遣修行者进入中原,与赵氏相争破坏赵氏图谋即可,大军还得徐徐图之。”
魏崇山微微颔首:“此乃老成之言。”
蒋飞燕不悦地瞥了孙康一眼,知道对方是跟自己作对,心里很是愤懑。
秦国大军征伐蜀中,并没有派遣太多兵马,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支偏师,主要还是靠国中王极境高手拿下剑门,后面的战斗并不艰难。
而破剑门关的大功,就在孙康手上。
秦国东出潼关发兵中原,大可以先不派遣这些将士,让他们轮休。中原是场大战,不可能三两个月结束,本就需要后备力量。
但孙康的话又并非全然没有道理,跟赵氏征战马虎不得,若不能全军出动全力施为,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很难收拾。
“臣以为,派往中原的修行者,不是非得跟赵氏争锋相对。既然是修行者对决,便没有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的人真到了中原,可能未必能逮着赵氏的人。”
这时,士人门第方氏的家主方枕开了口,语气平和但言词有力,儒雅之气里暗藏一股锋芒。
魏崇山遂看向方枕,“方公以为该当如何?”
方枕胸有成竹地道:“我方修行者进入中原,是作为大军开路先锋,为大军攻城掠地做准备的,岂有被赵氏牵着鼻子走,一味去追咬对方身影的道理?
“大军征伐中原,以出函谷关为首要重任,若是出不了函谷关,谈何进占中原?若是出了函谷关,能够通过洛阳进入中原平地,则天大地大任由驰骋!
“故而我秦国修行者进入中原后的行动,当以助大军出函谷关,占据洛阳为首要重任,而不是跟赵氏的人你争我夺,舍本逐末!”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潼关,古时候叫函谷关,但其实两座关隘的地址有所差别。二者之间隔着一条狭长斜道,即函谷,两侧山势奇骏、道路难行,极为险要。
战国时期的秦国,把函谷关建在函谷东面,斜道在关内侧;而汉代以后建立的潼关,关城在函谷斜道西侧,斜道在关城之外。
究其原因,战国时期的秦国,据有了函谷关,东出就没有阻碍,虽然也有防御作用,重点还是为了进攻。
但函谷关有大战的时候,后勤补给的运输需要经过斜道,颇为不便。
秦之后天下一统,函谷关废弃,潼关就建在函谷西面,这样便把斜道留给了敌人,大大增强了防御力度。
从斜道仰攻关隘难如登天,如果守城方不犯错且士卒能战,基本不可破。
潼关的重点是防御,保护关中。
齐朝之后天下纷纷,各地形势都有变化,眼下潼关虽然在魏氏手里,但函谷关已经重建,还被张京握在手里,而且关隘做了改变,重点就是防御西面之敌。
双方隔着一条函道,算得上是大眼瞪小眼。
如果只是一个张京,魏氏自然不必担心,大军出动之际,魏无羡凭着自身修为,带着众多王极境高手,要破关并不难,就如攻蜀时克剑门关一样。
但大晋的高手们,会坐视魏氏攻占函谷关吗?
既然魏氏高手与赵氏高手相互掣肘,没有开打之前很难确定谁会干净利落战胜对方,还得顾虑杨氏高手掺和,那争夺函谷关就只能靠下面的人。
此外,夺了函谷关不算,洛阳也是重点。不得洛阳,魏氏的大军东出就没有立足之地,百十万大军不能没有坚城要地作为依托。
总而言之,赵氏大军要进入中原,需得渡过黄河天堑,而魏氏大军要进入中原,需得渡过函谷险地。在这一点上,双方谁也没有便宜谁也不曾吃亏。
“方公真知灼见,可谓一针见血。”
魏崇山话说得很满,表示他认同方枕的意见,“诸公以为如何?”
殿中的大臣们陆续附和,多半都认为该当如此,孙康、蒋飞燕也认为合理。
但持不同意见的人并非没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方公所言的确大善,却过于重视短期目标,而忽略了长远之计。若是秦国若真如此施为,恐怕会得之东隅失之桑榆。”
说话的人是关中本地大族,葛氏家主葛孝宽。
齐朝开朝立国之时的十八将门、十三门第中,没有葛氏这一族,论家族实力,他们在齐朝排不进第一等,但在关中之地,却是屈指可数的存在。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像葛氏这种大族,很多地方都有,原本并不起眼。
但国战时期,葛氏一族可称毁家纾难,不仅将大半家财献出来充作军资,还派遣了族中多半修行强者、年轻俊彦投身行伍,在陇山一带与蒙哥所部血战。
战争虽然残酷,但也最能磨练人,数年浴血,葛氏族人战死很多,但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基本都成了器,其中甚至出现了王极境修行者。
也正是从彼时开始,葛氏与魏氏的关系逐渐亲密。
若是齐朝输了国战,葛氏自然就此从关中大族中除名,可既然齐朝胜了国战,那葛氏就活该兴盛。
魏氏占据关中,葛氏既是先锋又是内应,之后-进攻汉中、蜀中,军中的葛氏族人俱有军功。
现如今的葛氏,在秦国庙堂、民间皆有不俗势力与影响力。
关陇本地大族,只能是望其项背。我是蓬蒿人的第一氏族
如今的长安成,已经不是大齐西京,自从魏氏占据关中,长安就变成了凤翔军首府,而后朝廷加封魏崇山为秦州郡王,长安便成了魏崇山的王城。
在吞并汉中之后,魏崇山上表朝廷,请求大晋封他为秦王,赵北望没有同意,他便自己给自己加封了秦王的头衔,麾下群臣皆得以加官进爵。
在魏崇山自封为秦王之后,已经吞并楚地的杨延广自封为吴王,算是与大晋王朝撕破脸皮,完全走上了列土封疆的道路,坐视了割据自立之实。
岭南两广是自己封自己为岭南节度使,在魏崇山、杨延广自封为王后,也给自己安上了岭南王的头衔。
时至今日,魏氏、杨氏各自的大业根基皆已稳固,治下之土成了自家王国,治下之民俱为王国子民,军心民心无不收拾停当,霸业既成,只待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是日,魏崇山、魏无羡、孙康、蒋飞燕等人齐聚王宫,商议中原之事。
中原四镇风波闹得人尽皆知,各种消息都有探子传回长安,秦王国上下皆知此乃大晋皇朝手笔。既然大晋朝廷已经率先进入中原,他们没道理落后。
“河北河东刚刚稳定下来,孤原本以为赵氏会巩固基础,让内部彻底平顺,而后才会寻求向中原用兵,没想到他们动作这么快,竟然赶在秋日之前就已出动。”
魏崇山摸着下巴,看着众人,“事到如今,诸位有何应对之法?”
孙康见魏无羡没有急着开口的意思,正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蒋飞燕已是率先开口:
“中原地大物博人丁众多,得到中原不仅能极大扩充实力,彻底甩开与其他诸侯的距离,拥有雄视天下的资格,且进可攻退可守,四向用兵的主动权尽在掌握,对北面可以将赵氏封锁在河北河东之地,对南面能够让杨氏北渡不了淮河,可谓是占尽大势。
“自古以来,以关中为基业者,一旦东出潼关成功,大军取得中原,皆能成就一番大业,故而得到中原,便相当于得了天下!
“臣以为,赵氏已然占得先机,秦国应当聚集举国之力,立即发兵中原,绝不能让赵氏在中原取得大势!”
秦国,秦王国之意,如今魏崇山乃秦王,与众人君臣名分早就定下。
——这便是诸侯。
魏崇山抚着胡须点头,蒋飞燕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他很是赞同。
孙康不满地看了蒋飞燕一眼,对后者抢在自己前面说话不甚开心,论修为他是王极境中期,论地位他官职也比对方高,怎么都该是他先发言。
蒋飞燕之所以敢抢先,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蒋飞燕虽然还没到王极境中期,但蒋氏家大业大,族人势力非同凡响,于过往战争中屡立大功,在秦国影响力不俗,俨然要成为秦国第二大氏族。
而孙氏在国战中损失惨重,现在又没有多少出类拔萃的子弟,算得上是靠得孙康独自支撑,真论整体力量,孙氏不如蒋氏。
另一方面,蒋氏根基在中原汴梁,眼下虽然举族迁徙到了关中,毕竟是客人,只有打回中原汴梁,才能重拾完整蒋氏传承,祭奠祖坟告慰先人。
——祖坟在敌人手里算怎么回事?这种情况世家万不能忍。
且蒋氏在汴梁根基深厚,一旦秦国大军东出,蒋氏靠之前的影响力与人脉关系,可以对大军提供很大帮助,再立非凡军功,那就能坐实秦国第二氏族之位。
“大军平定蜀中不久,还未完全赶回,更未休养生息,且秦国近来连年征战,粮秣不足,今年秋粮还未收上来,此时贸然发兵,多有不妥之处。”
孙康提出了与蒋飞燕之言向左的意见。
反对蒋飞燕,既是表达对后者抢先发言的不满,也是为了彰显自身存在感,魏崇山若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今日便算是压了蒋飞燕一头。
今日压一头,明日压一头,久而久之,他就彻底压制住了蒋飞燕——虽然在庙堂之上,他本身的地位就高过对方,奈何对方总想靠着家族之势挑战他。
要保住自身地位,就得时时争斗,片刻松懈不得。世事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依孙将军之见,秦国该当如何?”魏崇山承认孙康说得话有道理,但并没有表达自己认可与不认可的态度。
孙康道:“大军出动事关重大,而胜负往往在于一线,所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臣以为,此时派遣修行者进入中原,与赵氏相争破坏赵氏图谋即可,大军还得徐徐图之。”
魏崇山微微颔首:“此乃老成之言。”
蒋飞燕不悦地瞥了孙康一眼,知道对方是跟自己作对,心里很是愤懑。
秦国大军征伐蜀中,并没有派遣太多兵马,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支偏师,主要还是靠国中王极境高手拿下剑门,后面的战斗并不艰难。
而破剑门关的大功,就在孙康手上。
秦国东出潼关发兵中原,大可以先不派遣这些将士,让他们轮休。中原是场大战,不可能三两个月结束,本就需要后备力量。
但孙康的话又并非全然没有道理,跟赵氏征战马虎不得,若不能全军出动全力施为,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很难收拾。
“臣以为,派往中原的修行者,不是非得跟赵氏争锋相对。既然是修行者对决,便没有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的人真到了中原,可能未必能逮着赵氏的人。”
这时,士人门第方氏的家主方枕开了口,语气平和但言词有力,儒雅之气里暗藏一股锋芒。
魏崇山遂看向方枕,“方公以为该当如何?”
方枕胸有成竹地道:“我方修行者进入中原,是作为大军开路先锋,为大军攻城掠地做准备的,岂有被赵氏牵着鼻子走,一味去追咬对方身影的道理?
“大军征伐中原,以出函谷关为首要重任,若是出不了函谷关,谈何进占中原?若是出了函谷关,能够通过洛阳进入中原平地,则天大地大任由驰骋!
“故而我秦国修行者进入中原后的行动,当以助大军出函谷关,占据洛阳为首要重任,而不是跟赵氏的人你争我夺,舍本逐末!”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潼关,古时候叫函谷关,但其实两座关隘的地址有所差别。二者之间隔着一条狭长斜道,即函谷,两侧山势奇骏、道路难行,极为险要。
战国时期的秦国,把函谷关建在函谷东面,斜道在关内侧;而汉代以后建立的潼关,关城在函谷斜道西侧,斜道在关城之外。
究其原因,战国时期的秦国,据有了函谷关,东出就没有阻碍,虽然也有防御作用,重点还是为了进攻。
但函谷关有大战的时候,后勤补给的运输需要经过斜道,颇为不便。
秦之后天下一统,函谷关废弃,潼关就建在函谷西面,这样便把斜道留给了敌人,大大增强了防御力度。
从斜道仰攻关隘难如登天,如果守城方不犯错且士卒能战,基本不可破。
潼关的重点是防御,保护关中。
齐朝之后天下纷纷,各地形势都有变化,眼下潼关虽然在魏氏手里,但函谷关已经重建,还被张京握在手里,而且关隘做了改变,重点就是防御西面之敌。
双方隔着一条函道,算得上是大眼瞪小眼。
如果只是一个张京,魏氏自然不必担心,大军出动之际,魏无羡凭着自身修为,带着众多王极境高手,要破关并不难,就如攻蜀时克剑门关一样。
但大晋的高手们,会坐视魏氏攻占函谷关吗?
既然魏氏高手与赵氏高手相互掣肘,没有开打之前很难确定谁会干净利落战胜对方,还得顾虑杨氏高手掺和,那争夺函谷关就只能靠下面的人。
此外,夺了函谷关不算,洛阳也是重点。不得洛阳,魏氏的大军东出就没有立足之地,百十万大军不能没有坚城要地作为依托。
总而言之,赵氏大军要进入中原,需得渡过黄河天堑,而魏氏大军要进入中原,需得渡过函谷险地。在这一点上,双方谁也没有便宜谁也不曾吃亏。
“方公真知灼见,可谓一针见血。”
魏崇山话说得很满,表示他认同方枕的意见,“诸公以为如何?”
殿中的大臣们陆续附和,多半都认为该当如此,孙康、蒋飞燕也认为合理。
但持不同意见的人并非没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方公所言的确大善,却过于重视短期目标,而忽略了长远之计。若是秦国若真如此施为,恐怕会得之东隅失之桑榆。”
说话的人是关中本地大族,葛氏家主葛孝宽。
齐朝开朝立国之时的十八将门、十三门第中,没有葛氏这一族,论家族实力,他们在齐朝排不进第一等,但在关中之地,却是屈指可数的存在。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像葛氏这种大族,很多地方都有,原本并不起眼。
但国战时期,葛氏一族可称毁家纾难,不仅将大半家财献出来充作军资,还派遣了族中多半修行强者、年轻俊彦投身行伍,在陇山一带与蒙哥所部血战。
战争虽然残酷,但也最能磨练人,数年浴血,葛氏族人战死很多,但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基本都成了器,其中甚至出现了王极境修行者。
也正是从彼时开始,葛氏与魏氏的关系逐渐亲密。
若是齐朝输了国战,葛氏自然就此从关中大族中除名,可既然齐朝胜了国战,那葛氏就活该兴盛。
魏氏占据关中,葛氏既是先锋又是内应,之后-进攻汉中、蜀中,军中的葛氏族人俱有军功。
现如今的葛氏,在秦国庙堂、民间皆有不俗势力与影响力。
关陇本地大族,只能是望其项背。我是蓬蒿人的第一氏族